【金都專訪】導演黃綺琳的創作及人生歷程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金都專訪】導演黃綺琳的創作及人生歷程

文.蔡懷志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中學部) 中三

由小時候閒逛金都商場的婚紗舖,到現今重回故處,金都商場成為了電影《金都》的最主要靈感元素。《金都》於今月11號上映,由鄧麗欣及朱栢康主演,演繹了兩人愛情被婚姻困擾的劇情。《金都》上映後一連四日成為香港票房冠軍,背後導演黃綺琳的經歷及想法,是如何塑造自己對電影的投入呢?

苦於尋找「閃光點」

黃綺琳分享到自己曾涉足的創作形式時,提到了自己當填詞人的經歷。她說,自己於中學時期便一直想找到自己的特別之處。黃綺琳察覺到「有啲同學畫畫好叻,有啲同學英文好勁」,反觀自己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一點特別之處也沒有。其實並不是沒有,只是找不到。黃綺琳當時的心情直接奠定了高中選科的基礎。

離開生物學,踏出「舒適圈」

出乎意料的是,黃綺琳開始接受電影學教育前,修讀的卻是中大生物學學士課程。被問到為何,黃綺琳答道「自己無咩自信」,「隨波逐流揀理科」。她認為,這是她還未踏出舒適圈的結果。修讀電影系是她在接受多年的高等教育,第一次在學業上踏出舒適圈,找到及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黃綺琳起初備受父母質疑,但當自己在電影業有所成就,父母的反對便有所減少。

藝術重在「誠實」

黃綺琳導演嘗試過填詞、導演、編劇多種創作形式;被問填詞,執導兩者有無相同之處,黃綺琳答道,兩者都要「對自己誠實」,「唔可以創作自己不相信的作品」。她覺得,日常生活有很多時候都不能誠實,電影便是自己的「出口」,以藝術包裝了自己的「誠實」,即真實想法。不過,黃綺琳認識到若自己的作品受質疑,自己便無法「退縮」,尋找藉口作為擋箭牌,因為所受的否定只會衝著自己的誠實以及真誠的思想而來。

如何在電影界定義「成功」?

黃綺琳認為,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創作「自己滿意的作品」。她也補充,自己要將作品面向世界,因為這樣才會讓世界的人有心欣賞自己的作品。

評語:
行文流暢,從受訪者中學的經歷談到她的創作,然而文章主線不清,而且不夠吸引讀者。撰寫人物專訪的報道需要有主線,緊扣主題,附以例子生動地向讀者呈現受訪者的形象。下次撰寫人物專訪時,可以嘗試從略交代受訪者背景,詳寫受訪者的一個獨特面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