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與公信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明報》與公信

《明報》重視公信,2011年12月26日,時任《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在副刊「編輯室手記」撰文談「公信」,寫道:「公信力是《明報》團隊集體努力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不會因個別人員的變動而中斷;而且,在網絡世界,資訊氾濫,具公信力的傳媒較易佔一席位,這是《明報》的核心優勢。」以下是該文的節錄:

公信 (節錄)

文.張健波

 公信,是我們所信,也是社會所需。1995年開始,香港報刊市場颳起翻天覆地的煽色腥歪風,傳媒生態大變,市民對傳媒的評價江河日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在《明報》報頭加上「公信第一」四個字,內裏有三層意義:

 (1)信念的層次:人無信不立。報紙是社會公器,也必須努力提高公信力,才能取信於讀者。

 (2)操作的層次:《明報》編採部的同事,均以「公信第一」作為每天操作時奉行的守則,例如採訪過程必須努力求證核實,實話實說。讀者閱讀《明報》,可能不像看小說般吸引,但勝在真實可信。如果採編過程作了嚴謹的求證,努力核實;依然有錯,便要更正。

 (3)事實的層次:「公信第一」是事實的陳述,依據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的公信力調查結果。

 儘管《明報》十多年來,連續5次獲得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但,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質素離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水平還有很大距離,我們將「公信第一」放在報紙最顯眼的報頭位置,既是自我期許、自我鞭策,也是對香港社會的回應和承諾。

 

 我們不一定可以在每一次民調都得到公眾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但,我們要求每一位明報人處理每一則新聞時,都以「公信第一」作為目標。

原文刊於2011年12月26日《明報》

定期追蹤香港新聞傳媒公信力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自1997年起至今已進行了8次有關調查,《明報》於1997、2001、2006、2009、2010年的調查評分中,均獲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至2013年的調查,《明報》在評分上,以0.04分之差,居於《經濟日報》之下,中大調查團隊指出,在統計學上兩報沒有顯著差別,排名高低屬未能確定。不過,《明報》報頭自此取消「公信第一」四個字,但「求真如一」的目標不變。

到了2019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布的第8次調查結果,《明報》在中文報章的類別中,再獲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

此外,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2019年6月公布的《數碼新聞報告2019》,有關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部分,《明報》是本港最獲受訪者信任傳媒品牌的第3位,前兩位分別是香港電台新聞、Now TV新聞,而《明報》在報章類別中則屬第一。

明報, 公信力, 校園記者計劃, 傳媒資料庫,
《明報》在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中,獲得市民評為最具公信力的中文報章的年度所使用的報頭。
《明報》60周年
2019年《明報》慶祝創刊60周年期間所使用的報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