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國際新聞?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怎樣做國際新聞?

文.國際人

 國際新聞包羅萬有,但除非有很明顯的頭條新聞,否則國際組在如何揀選翌日見報的新聞上,有時確實費煞思量。

 現時《明報》國際版在選材上基本上是採取集體負責制,由較資深同事擬定基本新聞料子後,為有潛質「做大」的新聞作包裝,例如思考有什麼特別角度或找取輔助資料及訪問專家等;很多時還會在較大的新聞上加配圖表,以方便讀者消化和掌握資訊。有些時候,年資較淺的同事亦會被要求協助鑽研某個有意思但較為複雜的新聞,然後匯報撰寫角度,藉此培訓新晉同事。

 「雙 I 法則」

 菜單大致完成後,再由當日「坐堂」同事主持組內會議,大家「腦震盪」(brainstorming)一番,意見不合時有發生(例如某同事覺得某新聞應該做大,其他同事不認同),但最後總能取得大致共識。雖然最終決定權在「坐堂」同事,但開會過程中同事無分高中低級也可暢所欲言,有些時候群眾壓力甚至會令主管同事「茅塞頓開」,對翌日見報新聞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選取新聞原則上,「雙I法則」一直是金科玉律。第一個I是Important,即重要性;第二個I是Interesting,即趣味性。如果一個新聞既重要亦有趣,頭條當然毫無懸念,但很多時新聞都傾向某個I,這個時候就要靠資深同事分析,而在選材上,重要性往往較趣味性優先。話雖如此,在重要但傾向沉悶的新聞上,我們也會在配稿選材或是照片上,盡量取得平衡,譬如選擇有趣和貼身角度、搶眼圖片等。另外,本組擁有資深日文、韓文和法文專家,較容易找到深入分析和訪問專家,更容易找到新聞突破點。

 本文見報之日,正是多屆以來最受關注的美國中期選舉結果揭盅之時。美國的重要選舉如總統大選和中期選舉,每次都在考驗香港傳媒,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材料、訪問和提早切入報道固然要早安排,但最大的試煉是在有結果當日如何報道,例如首先是要確保頭條大標題不會「見光死」,因為時差關係,這類選舉在見報當日中午過後已陸續出結果,萬一傳媒「押錯注」,當日見報標題與結果大相徑庭,就會淪為笑柄。近年無論是英國脫歐公投以至美國上屆總統大選,大部分選前民調都與後來結果相反,傳媒實要引以為鑑。既然要避免押注,有結果當日如何讓報道不至於在有結果後看起來過時或無關痛癢,就要看看主管同事的功力了。

 ‧文章不代表《明報》立場‧

原刊2018年11月7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