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不是銀紙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報紙不是銀紙

文.雨

 近日,澳洲儲備銀行承認新版50澳元鈔票上所印的「responsibility」(責任)一詞,缺少了一個「i」,變成「responsibilty」。「責任」無「我」,充滿黑色幽默。

 邊看新聞邊嘀咕怎麼鈔票也出錯,冷不防身邊朋友贈一句:「錯一粒字啫,銀紙又唔係報紙!」

 是的,銀紙不是報紙,串錯字的4600萬張鈔票,購買力絲毫無損,或許更添升值潛力。報紙呢?一「字」錯滿盤皆落索,不管報道如何精彩,錯字、錯圖、錯資料,足以盡毁閱讀價值和報館信譽。

 攔截錯處,是編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一開始審稿,編輯就變身「問題兒童」,字字斟酌,句句求證,短短一篇2500字稿件,花上半天查找錯漏,半點不稀奇。以副刊為例,健康版每每涉及大量醫學術語和複雜療程,如一篇解構癌症治療的稿件,左一句EGFR基因突變,右一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看得人暈頭轉向,編輯面對「生死攸關」的內容,必須逐一確認細節,再包裝成讀者易讀易明的表達方式,可說是副刊中把關難度最高的版面。

 旅遊版、飲食版圍繞吃喝玩樂,雖然內容輕鬆有趣,把關工作卻一樣不能鬆懈。從澳洲藍山國家公園三姊妹峰為誰「消瘦」,昔日橫瀾島上的工作人員為何特別重視灶君,油炸鬼的孖生秘密,到張無忌乾坤大挪移練到哪一層,涵蓋天文、地理、歷史、文化、文學、民間傳說等,無一個編輯能萬事通曉,為了把關,必須再三查找可靠的參考資料。


 一句話惹怒編輯

 副刊處理大量外來約稿,因此編輯詳列稿件問題後,除了傳給記者修訂,有時還需與未必熟悉《明報》審稿標準的特約作者溝通。過程中,有一句話是編輯最怕聽到的:「受訪者/新聞稿/網上百科係咁講㗎!」須知道權威學者也會記錯梵高死於1980年,新聞稿將百會穴標示在小腿絕對不是奇談,盡信人人都可改一筆的網上百科肯定死路一條。判斷哪些答案可以接納,哪些疑問得再仔細推敲,是編輯必修課。

 《明報》60周年,報眉上加了「求真如一」的標語,每次覆核大版時看到,總提醒我把關工作不容偷懶,更不能怕煩。報紙畢竟不是銀紙,每個錯誤都在扣減《明報》的價值。

                 原刊2019年5月30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