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快還是求真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求快還是求真

文.鄭海龍

 近日,日本《朝日新聞》一則關於中國調查記者衰減的報道,讓行內諸多記者不勝唏噓。文章引述《中國青年報》前記者劉萬永的採訪稱,現時輿論環境不同過往,調查記者收入仍低下難以為生,是造成中國調查記者銳減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少有人甚至專業記者意識到,網絡媒體片面追求時效、話題和點擊的背後,亦影響着傳統媒體的專業流程。使得原本應該嚴肅處理的新聞,愈來愈娛樂化;本應該獲得權威信息的受眾,不自覺陷入了花生友的行列。

 新聞行業,曾被譽為第四權力,在西方國家乃至於本港,一些案件在法庭審理期間,報道上是受到限制的,因為可能會造成輿論壓力干涉和妨害司法公正。亦從側面印證新聞報道的專業和真實的重要。記得讀書時,經常去的地方便是國家圖書館,裏面不僅有書籍,更保存着諸多舊時報刊,可以使人通過閱讀迅速了解何時何地發生何事以及事件有何影響。

 隨着社交媒體的發展,愈來愈多自媒體的出現,逐漸改變着一切。更使諸多從專業機構媒體衍生的新媒體平台,亦接受非專業自媒體「必火」的訣竅,將自新聞紙誕生之日起便一直為新聞從業人員所追求和遵守的時效性、真實性、貼近性原則,潛移默化為「話題性爭議性第一,真實準確性靠邊」的現狀。

 不能省卻採訪和消息研判

 網絡自媒體的發展可以使任何人不再擔心自己的聲音被湮沒,但這不意味着機構媒體可以「拿來主義」,在追求時效的同時,捨卻必要的採訪和對消息源的質疑與研判。

 以標誌性的新聞事件而言,如深圳鳳凰醫院縫肛門事件,又如重慶大巴墜江事件,總是使坊間輿論方向出現變化或分化。又如內地網購平台京東老闆劉強東美國涉性侵案,或此前平治女司機坐在引擎蓋上維權事件,更是因「斬件式」的報道,使坊間輿論反轉反轉再反轉。若媒體記者都能做到盡可能準確,而不是通過自媒體發布的信息片面的採用,並花費一些時間追蹤一下消息源,相信類似的情况可以避免。碎片化和割裂式報道事件而藉此大賺流量點擊或真金白銀時,已不自覺將原本嚴肅的新聞轉向了娛樂化,而這終將消磨媒體的公信力,亦會使民眾接受有效信息的機會衰減。

 真的很怕有那麼一天,所有的讀者會對媒體的報道無動於中,那眼神麻木得如同百年前魯迅筆下的國人。

原刊2019年5月22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