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公信力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傳媒公信力

學者形容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換言之,沒有公信力的傳媒,就像失去生命力,在社會及其受眾,也失去影響力。

對媒體來說,公信力是一種無形資產,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形成,因其報道和內容,必須具備可信度和專業度,且要取得公眾信任,始可達致。

定期追蹤香港新聞傳媒公信力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自1997年起至今已進行了8次有關調查,調查年份分別於1997、2001、2006、2009、2010、2013、2016、2019年進行。

參與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蘇鑰機,在總結第7次評分時寫道:「在新科技環境下,社會情况急劇變化,近年傳媒業又發生不少事故,公信力的走向值得關注。我們發現公信力評分每况愈下,2010年我們撰文報道結果的標題是『傳媒公信力整體下跌』,2013年則為『公信力見新低』,今年(2016)的標題是『公信力又見新低』。」

到了2019年11月的第8次調查總結,蘇鑰機教授則謂:「評分繼續下跌,再用『新低』或『下跌』似乎太雷同。依近年的走勢看,3年後的情况仍不樂觀,所以現時可以說是『低處未必最低』。公信力評分和社會情况可以有一定關係。如果社會充滿矛盾,傳媒在報道時偏離專業規範,其公信力就會下跌。」

在8次調查中,傳媒公信力錄得最高的評分是在2009年,及後在2010、2013均下降,而以2019年的分數最低。

不同因素都會影響傳媒公信力。蘇鑰機教授指出,20年前報業市場競爭厲害,煽情風氣盛行,傳媒公信力因而受損。之後的主導因素變身為自我審查和對新聞自由的憂慮。他認為,近年傳播科技迅速發展,網上充斥各種假新聞,「事實查證」(fact check)成為潮語。傳媒公信力變得更重要,它是新聞機構的主要無形資產,也是市民在選取媒體時的考慮理由。

此外,他說傳媒公信力下降相信也和報業的營運困難有關。報紙銷量和廣告收入均下降,業內不夠資源去做更佳的報道。新聞傳媒之間的競爭激烈,社交媒體和新的新聞平台湧現,現時大家都要鬥快鬥新,又要開源節流,困難之大可以想見。

近10年傳媒公信力整體評分明顯向下,尤其是收費報紙的情况更差。蘇鑰機教授認為,傳媒公信力不單反映新聞業的情况,它也是一個重要社會指標。傳媒和所處的社會互為表裏,香港情况欠佳,傳媒也不會好。傳媒公信力下跌,可能也反映社會其他方面都有問題,市民不信任政府、議會和政治人物,大家愈來愈缺乏互信。

蘇鑰機教授指出,公信力低迷是個警號,要令它回升就先得找出原因,解決傳媒本身和社會整體的一些問題之後,才可望見到曙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