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頭條的誕生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一個頭條的誕生

文.馮肯

明報恒常歡迎各方友好到訪,來自不同行業、機構的代表,老師學生,甚至同業,都到過編輯部及印刷房,拿過新鮮印好油墨未乾的翌日報章。馮肯負責編務工作,若由上班一刻開始,可談談以下三個主要會議,讓讀者了解一下我們手足的一天。

 三時半:第一個編務會議。出席者包括社評委員會(部分總編級同事)成員、統籌當日新聞的採訪主管(俗稱坐堂)等。先由坐堂簡介重點及點子線索,之後,早有準備的社評主筆就着新聞發展擬定題目,有時一錘定音,無人異議,有時會在幾個題目之間來來回回,說說大綱想法,眾人觀點交鋒,繼而初步立論。意見常有南轅北轍之時,偶爾拗得面紅耳赤,人聲鼎沸,而會議室大門開着,鄰近的編輯組同事總會被「波及」。有了共識,接下來幾小時就靠主筆回到小房間聚字成文了。

 四時三刻:編前會。由總編級主管主持,國際、中國、經濟、娛樂組等主管輪流簡報各自版面頭條及重點,殿後的港聞簡報又再細緻一點,分為社會組、法庭組、教育組、政情組與一般組,其間大家都會提問,如就着某個小關節反覆討論,最後當然少不了由攝影組主管展示手頭上已有圖片,有時一張相片,便孕育出一個故事。這個提煉過程有長有短,對拿揑最終新聞角度大有幫助,綜合主管意見,會議主持便決定頭條。不少訪客出席過這個編前會,由頭坐到尾,有負責接待同事說,不止一個訪客都表示開了眼界,稱沒想過一個頭條是如此嚴謹的定下來,跟他們的想像截然不同。

 到九時許就是版面會議了,此時版面大都已在電腦排好「初樣」,可在會議室投影機一目了然,可形容為守尾門的一刻。兩三個小時之間,有時世界已翻了幾番、頭條改了又改,有時則水靜鵝飛,與下午部署無大變異。

 如果要說,傳媒最令人着迷處之一,就是眾人辛勞的成果,每天(報紙)每刻(網上新聞)都會派回「成績表」,現在讀者的回應更快更「急」,像有一次同事一單獨家報道,在馮肯二時許於網上上載頭版「搶先睇」到明報即時新聞帳號後,不旋踵,電話叮的一聲,有朋友傳來兩個字:「好嘢。」這大概是最美好的回報了。

原刊2019年2月25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節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