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撈針 揭發劉皇發買樓半年漏報違規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大海撈針 揭發劉皇發買樓半年漏報違規

2010年,香港樓市趨於熾烈,《明報》遂推出《樓市狂潮》專題。9月27日起,接連披露時任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買樓半年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家族涉及「摩貨」活動、遲報佔有利益的公司資料、其土地被非法改用途等。《明報》這輯「買樓半年漏報 劉皇發違規系列報道」,奪得香港報業公會2010年度「最佳獨家新聞報道」亞軍。

《明報》偵查發現,劉皇發透過個人控制的公司,以2120萬元購入元朗加州花園3幢洋房,有關物業已於2010年4月完成業權轉讓,但足足近半年後,劉皇發一直未有向行會申報,違反了申報指引。此外,當年2月24日,財政司長曾俊華公布一系列穩定樓市措施,而劉皇發個人控制的公司及家族關連公司,於同日及之前大舉買入加州花園及YOHO MIDTOWN單位,部分早前更以「摩貨」(未成交前轉售)形式沽貨獲利逾80萬元。上述情况令人關注,會否有人在獲悉政府穩定樓市措施下(措施又未向外公布前)大舉入市。

劉皇發事後承認有關投資係因員工對申報要求的了解有偏差,而未有及時作出申報,並就事件向公眾致以深切歉意。然而,劉皇發認為《明報》質疑「會否有人在獲悉政府穩定樓市措施下大舉入市」,乃「純屬逆向思維和無根據的影射」。

《明報》編輯部因此發表聲明回應:「劉皇發議員未有依照行政會議成員申報利益的規定披露物業交易,是客觀的事實,劉議員對此已直認不諱及公開道歉。劉皇發議員及其關連公司在財政司長公布樓市措施前大舉入市,也是客觀的事實。《明報》的關注是建基於客觀事實上的合理疑問。同樣,劉皇發議員及其關連公司在政府宣布禁止『摩貨』前以『摩貨』形式出售部分單位獲利逾80萬元,也是客觀的事實。劉皇發議員的解釋並未能有效回應上述的合理疑問,亦無法消除公眾的合理疑慮,《明報》對此表示遺憾。」

《明報》這則偵查報道得獎系列,從採訪至撰稿,據報用了接近200個工作小時,報道刊登後,有人好奇是誰「報料」、是否一場「政治暗殺」?事實上,這宗獨家新聞絕對無人報料,也非什麼政治陰謀,完全是記者的敏銳觸覺及努力的成果。《明報》時任總編輯張健波於2010年10月11日,在副刊「編輯室手記」欄,致T君的通信文章中,縷述製作此系列的來龍去脈,以下是該題為「大海撈針撈到劉皇發」的原文:

大海撈針撈到劉皇發

文.張健波

 T:

 你說《明報》9月27日以來,先指「劉皇發買樓半年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違反指引」,然後不斷挖他和家族成員的公司資料,一直到10月7日都未有收手,為什麼明報咬住劉皇發不放?是有人放料給明報打擊他嗎?

 我們確實一直跟進劉皇發違反行政會議規定的新聞,但,請你注意以下兩點:

 (1)我們與劉皇發無仇無怨,我們針對的,不是劉皇發個人或其家族成員,而是劉皇發「身處行政會議、但買樓不按指引申報」的違規行為。

 (2)9月27日的獨家新聞並非任何人放料給明報,而是我們同事的新聞觸覺敏銳、加上拚勁及鍥而不捨根查的努力成果,每個字咬開都有辛勤翻查大量文件的汗水。

 這則獨家新聞的幕後故事是這樣的:今年8月初,我們決定做一系列有關樓市狂潮的新聞,同事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其中一個角度是「究竟公職人員買賣物業的申報紀錄是否存在問題?」於是,同事便去翻查相關檔案,它們都是公開的紀錄,但,大量的文件,要逐頁翻查,非常耗費人手和時間,就像大海撈針,不一定有成果。可幸我們的同事非常認真,他們一查再查三查,由8月初做到9月底,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才於9月27日刊登這篇偵查報道。

 事實上,我們同事在挖掘過程中,還發現其他公職人員也有添置物業,例如,環境局長邱騰華的妻子今年5月購入跑馬地一個二手單位,邱騰華6天後便上報行政會議秘書處;行會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於倫敦購置物業,亦於6月向行會申報了。他們三位都很守規矩,我們找到唯一違規的,是劉皇發!

 張波 謹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