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子」陳易希 追求科研 改善社會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星之子」陳易希 追求科研 改善社會

新冠病毒疫情年初開始肆虐全球,普羅市民大都經歷過通宵排隊、網上搶購口罩的日子。正當大家為一「罩」難求感到徬徨時,香港發明家、「星之子」陳易希研發可重用的光觸媒塗層口罩,以期緩解市面口罩不足的情况。

醉心科研的陳易希,科大畢業後創立Bull.B Tech,主要開發手機應用程式。他接受《明報》校記專訪分享初創路時表明,冀透過創科改善社會,自己也從中獲得滿足感。

撰文:陳慶賢

陳易希自小對科學深感興趣,15歲就讀中學時發明的「智能保安機械人」獲得第55屆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物理學二等獎,因而獲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以他的名字為一顆小行星命名,自此贏得「星之子」的別號。憑藉對科研的熱情及表現,陳易希獲得科大破格取錄,而他除了努力學習科研知識外,亦積極參與創業比賽,為日後自立門戶累積經驗。

興趣轉化事業

在個人發展上,如果能夠將自己的興趣轉化為事業,將會事半功倍。陳易希說:「以我的經歷為例,首先要有一顆好奇心,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探索的事情。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便會投入其中,例如我小時候喜歡拆開各種電器,研究內裏的結構;後來我想發明一個機械人,完成後看到它到處走動,可以減輕保安員、倉庫管理員的工作量,便得到很大的滿足感。整個過程開啟了我的快樂體驗,堅定未來的工作路向。這份滿足感很重要,客戶每一個download(下載軟件程式)、點擊『讚好』,都是推動我發展科研事業的動力。」

被問到為何不加入大型創科企業工作,陳易希認為創業與自己的性格更加相符,「我希望自己想到的創新意念,可以完全發揮出來,如果加入大型創科企業,可能會受到不同政策框架限制;另一方面創業初期的iPad電子點餐程式,已經得到客戶採用,為了繼續支援這些客戶,我選擇了初創的路向。」

▲陳易希發明的光觸媒塗層口罩,靈感來自身邊的環境。

細心觀察環境 創科解決社會問題

近年創新科技發展迅速,長者也懂得利用facebook、whatsApp等智能程式與親友通訊。陳易希相信:「未來3至5年間,創新科技會進一步融入大家的生活,相關行業在產品及程式設計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由最初的「智能保安機械人」,到近期的可重用光觸媒塗層口罩,陳易希的發明靈感,全部來自身邊的環境,「我希望發明的產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有需要的人。今次疫情初期,許多市民購買口罩時遇到困難,我便思考有哪些可以付諸實行的解決方法,最終與紡織製衣商合作,推出可以清洗重用50次的口罩」。陳易希表示,他的中學師弟發明的「自潔門柄」獲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協助解決公共衛生問題,並且成功推出市場。

STEM發展機會漸多 新一代應調整心態

相對於10多年前,香港愈來愈重視創新科技,陳易希認同現今STEM發展機會更大,「除了學校增設STEM學科及活動外,坊間也有許多創業、初創比賽,新一代在創新科技上有更多發展機會;然而,這代表行業競爭更大,創科人要更加努力,才能令自己的發明突圍而出」。

別以為陳易希有「星之子」的美譽,便經常勝出科技比賽,他坦言:「其實我參加過無數創科比賽,最成功還是獲得小行星命名那一次。即使沒有得獎,我仍然很享受比賽,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及經驗,已經算是『袋錢入袋』了!新一代應調整心態,即使投放了許多心機,亦未必會成功,最重要是盡能力,從科研中找到滿足感。」

▲陳易希在15歲發明「智能保安機械人」,獲得「星之子」的美譽。他寄語新一代最重要是盡能力,從科研中找到滿足感。

校記心聲

吳煒陞   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   中五
「今次參加《明報》校記活動,讓我認識社會上不同名人,擴闊自己的眼光。訪問陳易希的過程中,令我有很大啟發,例如從興趣中發掘專長,成為個人進步的動力。」

黃曉彤   皇仁舊生會中學   中五
「我對寫作很有興趣,所以老師推介我參加《明報》校記活動,訪問中最深印象是,早已成名的「星之子」,原來亦非常關心本地小型的創科比賽,令我對他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明報》在訪問活動前為我們開辦工作坊,讓我掌握撰寫人物訪問的技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