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器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社會公器

新聞傳媒是擁有者的私器抑或是社會公器?

擁有傳媒的商人,投放了金錢,基於商業利益,為賺取最大利潤,不擇手段,不理社會責任,看似無可厚非,卻非正道,應恥為之。然而,歷史上還是有些不堪例子。

《世界新聞報》的教訓

2011年7月,英國《衛報》記者戴維斯(Nick Davies)揭露2002年一名13歲女童道勒(Milly Dowler)遭綁架及謀殺後,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號稱「全球最偉大報章」的《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竊聽女童的手機留言信箱,並刪除部分留言,以清出空間竊聽更多信息。女童家人及警方發現一度爆滿的留言信箱突然出現空間,以為女童仍然在生,因而錯判形勢。其後又揭出竊聽不止此案,反恐戰陣亡軍人、恐襲受害者家屬也有被竊聽,大眾感到私隱前所未有地受到威脅,要求徹查梅鐸所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Andy Coulson)及其他涉案者其後被捕,創於1843年的《世界新聞報》,因此結業。

《世界新聞報》是英國最暢銷報章之一,屹立報壇168年後,終在竊聽風暴中黯然謝幕,在最後一天的出版,僅以簡潔的標題「謝謝,再見」(Thank You and Goodbye)告別750萬讀者,並以68版紙大篇幅回顧百載豐功偉績,但同時亦在社論自省:「我們簡直失去了方向。竊聽電話是本報的重大遺憾。這種駭人的錯誤無可辯解。我們不能為受害人所受的痛苦開脫,也不能為本報留下的污點找藉口。」

論者認為,《世界新聞報》的醜聞,與報業激烈競爭,為催谷銷量有關,而擁有者因個人利益,容許僱員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致闖出大禍。

擁有168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在最後一期沒有轟動秘聞與桃色花邊,僅以「謝謝,再見」的簡潔標題,告別750萬讀者。

媒體的理想經營原則

媒體是社會公器,雖是理想,歷來也有受到表彰的例子。

1902年創刊的天津《大公報》,一度停辦。1926年9月1日,時任總編輯的中國著名報人張季鸞,在當天復刊上,發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文章,明確指出《大公報》宣布「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這個備受稱頌的「四不方針」,意味報章政治上不受任何黨派掌控,經濟上不以言論作金錢交易,本社同人只為公眾喉舌而不圖私利,明辨是非而不盲從附和。堪稱社會公器的標準。

1972年曾揭露轟動全球的「水門事件」,並導致尼克遜總統下台的美國大報《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也有類似的「四不方針」。該報已故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1917–2001) 在其自傳Personal History(《個人歷史》,1997年出版) ,憶述其父所訂的辦報方針:

■ 報紙的首要任務是報道最接近事實的真相。只要是關乎國家與全世界的重要事件,報紙應報道所能獲知的全相。
■ 報紙應向其讀者及全體大眾負責,而非向某私人利益或報紙老闆負責。
■ 在追查真相的過程中,如為公益所需,報紙應準備犧牲其物質利益。
■ 報紙不得與任何特定勢力結盟,在為公益監察公務、公僕時,應做到公平、直率、善意。

《華盛頓郵報》1877年創刊,有超過140年歷史,2013年前的80年一直由凱瑟琳˙葛蘭姆家族經營,為了維持報社穩定的財政收入,讓編務人員安心工作,家族成立專項基金,支持報社的日常財務開支,報紙盈餘撥入基金,開支虧損由基金補貼。過去《華盛頓郵報》老闆只涉足傳媒、教育的投資,並不參與其他行業,以免被指使用報紙為其他投資項目牟取利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