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記者 從「通識」開始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副刊記者 從「通識」開始

文.陳詠詩

 為何要加入副刊?這是每次主持面試時,我必向求職者提出的問題。

 不同人有不同答案,但來去都是這幾個——無咁悶囉!港聞太嚴肅!我鍾意食嘢和去旅行!似乎副刊記者給人的印象都是悶不得兼喜歡吃喝玩樂。

 事實又是否這樣呢?多年前入行,當時我加入一份中資報章的副刊,那年頭的副刊記者工作多是一腳踢,早上訪問醫生,下午採訪時裝表演或新食肆,晚上又跑到酒店ballroom採訪社交名媛(1990年代不少報章副刊都設有社交版,專門報道穿得漂亮的名媛淑女參加派對宴會點滴)。每天採訪工作排得密密麻麻,多姿多彩。你可以撰寫醫療專題,又可以為讀者介紹新食肆,甚至打開名媛衣櫥,看看她的外國設計師珍藏。

 那年代,報社要求副刊記者「周身刀,張張利」,沒有把記者分門別類來處理各類題目,今天你可以寫人物專訪,明天寫美容時裝,後天也可寫食評,撰寫的文章類型非常多元化,可稱之為「雜」,正因為這種「雜」,又讓我們建立起不少人脈關係;可是「針無兩頭利」,由於沒有專屬的採訪範疇,好聽點可說是「通識」,但其實內容可能有欠深度,這亦讓人覺得副刊記者不夠專業。

 各司其職 報道愈見專業

 其實除了新聞、財經、娛樂以外的內容,所有生活類型的資訊都可歸納為副刊,而隨着副刊內容愈來愈多元化,副刊陣容也愈來愈龐大,除讀者最熟悉的專欄,還衍生出不同版面:時尚、健康、飲食、親子、科技、旅遊、文化等,加上讀者對生活資訊的要求愈來愈高,副刊的分工也愈變愈精細,逐漸地,每間報刊的副刊組都像港聞組一樣,慢慢細分出不同的beat,有人專門跑時裝美容,有記者專介紹新食肆,也有醫療組同事撰寫健康專題,各司其職,百花齊放。由於大家專注於自己範疇內「收料」,建立人脈網,蒐集資料,逐漸便能在自己所負責的範疇內建立名聲,而撰寫的報道亦更專業,這是行內可喜的現象。

 資訊愈多,讀者對報刊的要求自然愈高,副刊發展深度化亦屬必然,但我認為初加入副刊的新記者,不應自設屏障,應多嘗試不同類型的採訪,飲食、健康、親子、旅遊等,先試試水溫,看看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哪,再找出自己最擅長的一瓣,繼續鑽研,成為獨當一面的副刊記者。 原刊2019年6月20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