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讀者有多願意訂閱電子新聞?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讀者有多願意訂閱電子新聞?

【明報文章】近10多年報業廣告收入下降,買報紙的人也少了,報紙要轉型和開拓收入來源。新聞網站平台變得更重要,而且逐漸由免費轉為收費。究竟市民有多願意付錢訂閱新聞網站?近年走勢如何?誰人比較接受付費?願意付多少?什麼是合適的收費水平?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每隔數年進行電話調查,了解市民閱報習慣和意見。其中包括的兩條問題是:(1)如果網上版報紙的內容要收費,你是否願意付錢訂閱?(2)你願意付多少去訂閱?

過去3年市民取態明顯轉變

附表列出3個年度的調查結果。在2013和2016年,不到一成人願意訂閱網上新聞;但到了今年升到三成。表示「非常願意」的比例,更由以前1%升至現時9%。相反,不願付費的人由以前約佔八成,降到現在的五成。過去3年市民取態有明顯變化,業界應感到鼓舞。

誰人願意付錢?從市民的人口特徵看,較願意訂閱的人包括:男性、年輕、高教育水平、高收入、職業為管理層或專業人士或學生。政治取向也有影響:自稱本土派或民主派的人較願付費。這些人應較重視新聞資訊,關心社會時事。相反,不願付費者比例較高的包括:女性、年紀大、低教育水平、低收入、退休者、親中或建制人士。

市民願付出多少來訂閱新聞網站資訊?在2013和2019年,大家願意付的中位數都是每日3元。2016年調查的問法不同,詢問市民每年願意付多少,所得中位數是每年250元,即平均每日不到1元。

何謂合適的網上收費水平?以每天3元為基準,即每月90元,這個收費水平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偏高。如果以每年250元作計算,即每月20元,這個水平又稍為偏低。採取中間路線的話,以每天2元,即每月60元為基準,這個水平似較合適。

哪些人願意付多一點?數據顯示,如果是男性、60歲或以上、中三或以下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偏低、屬勞工階層或退休人士、親中或建制派,他們願付出多些訂閱費用。原因相信是這些人有購買印刷報紙的習慣,並覺得網上收費不算高。60歲或以上及中三或以下教育程度者,佔總人口的19%,比例不大,卻是較願付多些錢的群組。

現時《信報》每月網上版收費是66.5元,《經濟日報》33元,《明報》58元,《蘋果日報》50元。外國報紙方面,《紐約時報》每月收約31港元,《華盛頓郵報》78港元,《衛報》57港元,《泰晤士報》約48港元。其他非新聞網站的訂價也差不多,例如Netflix每月收63元,Spotify每月58元。可以說,網上收費水平一般維持在每月30至80元。

《蘋果日報》今年早前邀請讀者在網上登記成為會員,有320萬人響應。它於6月中至9月初,推出以信用卡收取整個時段3元作為試看價,到了9月初開始每月收訂閱費50元。該報宣稱現時付費訂戶有74萬,換言之每月收入可達3700萬元。該報的做法很聰明,它循序漸進,先要求大家成為免費會員,再作大幅折扣優惠,獲得讀者信用卡資料。趁之前有藝人出軌事件、現時社會不安令市民渴求新聞資訊,成功推高會員和訂戶人數。

該報曾在網上宣傳其收費計劃,有很多讀者留言回應。統計這些讀者表示願付的訂閱金額,發現中位數是每日約4元。但如果以每月計,他們可接受的中位數則為60元。《蘋果日報》後來公布訂價是50元,比上述讀者意見的中位數都要低,所以較易被大家接受。這個收費水平,與之前從電話調查得來及實際訂價的數據接近,似乎業界現時對此已有共識。

市民明白「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付費是早晚的事。但要他們付款,就要讓讀者覺得物有所值,報紙得在內容和品質下工夫。而且讀者對網上廣告甚為反感,認為付費後就不應被迫看廣告,有廣告的話就要降低收費。

一些《蘋果日報》訂戶表示,願意付錢的原因是支持該報理念,有人甚至說是「用真金白銀作良心公投」。他們希望付費後可減少所謂「五毛黨」在網上出現,令公共空間少些噪音。訂戶要求有優惠或不同的訂閱方法,例如向學生和老人提供優惠,或區分不同等級收費等。

可考慮混合收費模式

報紙網站走向收費的趨勢很明顯,在外地和香港均是如此。但是否收費卻有不同做法,報紙可考慮一些混合模式,因應市埸情况和自己定位,採取適合的策略。新聞業競爭激烈,汰弱留強在所難免,相信將來報紙的數目仍會減少,但資訊平台數目會增加,經營手法趨向多元。

讀者開始願意付出某個水平的訂閱費用。以前每天買一至兩份印刷報紙,每月就要花數百元。現時在網上訂閱數個新聞網站,所花金額差不多,甚至會少一點。以前買印刷報紙是每天零售支付,以後變成每月或每年定額訂閱,而且網上訂閱沒有地域限制,可望成為報業主要收入來源。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