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特色逐漸消失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活動花絮--開學禮

本土特色逐漸消失

呂小婷 校記編號:160993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香港首個擁有公共屋的地區——深水,不但見證香港公營房屋的發展歷史,亦成了政府較先展開重建的地方。日前,明報校園記者客席採訪深水區,並由思網絡總監鄭敏華及深水區議員梁有方帶領校記走訪大街小巷,了解區內的保育文化。

  

  「石硤尾的建成,可讓我們知道歷史的痕。」鄭敏華講解石硤尾的來源。1953年的平安夜晚上,因有木屋住戶不慎打翻火水燈,觸發大火,造成大批無家可歸的災民。其後,政府為了解決災民的居住問題,便建成了第一代的七層公屋,即是石硤尾。

  

  石硤尾中式教堂 感覺親切

  

  位於石硤尾街58號的天主教聖方濟各堂,於1955年建成,雖然是西方產物,卻採用了中國特色的飛簷屋頂等建築風格。鄭敏華表示:「每種設計都有特別的作用,聖方濟各這種中國式教堂,明顯是想讓深水的市民對它更感親切,是一種示好的表現。」

  

  以售賣珠仔及鈕扣等馳名的「珠仔街」(即汝州街),專賣電子零件及二手音響、有「香港音響博物館」之稱的鴨寮街,這些本土特色亦在巿區重建計劃下逐漸消失。根據深水市區重建問題工作小組調查,居民大都不贊成重建計劃,除了不滿意賠償金額,他們還擔心新環境的適應問題,及難以在重建後的經營環境下延續小本生意。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