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戶樓下舖互不相讓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鄭萃雯(嘉賓主持)

樓上戶樓下舖互不相讓

佘雋希 校記編號:160801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旺角「波鞋街」街頭,行人絡繹不絕,四處都是波鞋店員的叫賣聲,在商店的樓上,卻是殘破不堪的唐樓。1998年,政府應樓上住戶的意見,計劃清拆這條俗稱「波鞋街」的花園街,但地面商戶一直反對。經多年爭論,市建局近日終於落實清拆重建。

  

  油尖旺區議員林浩揚表示:「市建局早於1998年承諾在油尖旺區進行25項市區重建項目,清拆洗衣街是其中一項。」由於早年市建局已與居民許下承諾,以合理價錢向居民買下舊宅,居民都欣然同意。但項目多年來仍未動工,居民亦只有等待。

  

  居民同意重建 業主抗拒

  

  可是,地舖的業主卻不接受這項安排。「波鞋街」的業權現由4、5名業主擁有,租金收入相當可觀。然而,市建局資金有限,業主多年來不願接受市建局所提出的收購價錢。

  

  為解決雙方分歧,政府數年前重新檢討重建計劃。通過多項問卷調查、論壇等途徑蒐集意見,但樓上住戶與地舖業主仍互不相讓。研究報告指出,舊樓的排水、供水系統和供電裝置日久失修,不符合現行安全水平。

  

  林浩揚解釋:「本區居民多為長者,收入有限;當年市建局承諾收購舊樓,他們大都不會進行復修工作。」

  

  市建局最後於本年3月30日落實清拆重建洗衣街及花園街一帶的建議,並展示重建項目的模擬圖,政府將興建地舖連樓上兩層的商場。9年來的糾紛,終於有一個答案。林議員卻對重建計劃感到無奈:「近年來,重建的地方多變為現代式商場,如朗豪坊。市民在十多年後可能只會在商場購物,『行街』的習慣會隨重建而逐漸消失。」

  

  毋庸置疑,保留香港文化是市區重建的重要考慮因素。新事和舊物能否共存?城巿重建及文化保留之間可否取得平衡?值得我們深思。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