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院長黃煜﹕每次看學生進場 內心仍感動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第21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開學禮暨頒獎典禮,學生上台與嘉賓合照留念。

浸大院長黃煜﹕每次看學生進場 內心仍感動

【明報專訊】第21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11月16日舉辦開學禮暨頒獎典禮,主禮嘉賓之一為特首林鄭月娥。今屆計劃主題為「尋真相 拓視野」,共有345名中三至中六生入選成為校園記者。嘉賓主持柳俊江笑稱,若邀得歷屆20年來的校記出席,相信足以坐滿「紅館」。

文:蔡康琪、鄭律銘

圖:劉焌陶、蔡康琪、鄭律銘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黃煜並非首次參加校記開學禮,但每次看到一群群學生步入會場,內心仍感動,「有說愈來愈少人想當記者,這場面不是很打動人心嗎?」黃煜大學修讀新聞系,說若再選一次,還是想從事傳媒行業,因為可以最快、最深入了解社會,並盡力讓大眾貼近事實。他望向坐在會場中心的校記,稱不期望學生當一輩子記者,但他們倘嘗過做傳媒的滋味,必定影響往後的人生,會更能了解社會,能多角度看問題。

中大梁麗娟﹕新一代為數位原居民

嘉賓主持柳俊江出場時,高舉鏡頭的不止是攝影記者,還有台下的校記。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形容新一代為「數位原居民」(digital native),自小手機不離手,擅長將網上與現實資訊融會貫通,同一時間留意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甚至「二次創作」。她認為,新一代「一眼關七」的習慣對適應傳媒急速的工作節奏稍有幫助,而現今消息來源五花八門,學生鮮對傳統媒體產生歸屬感,令讀者群不穩定,影響經營。

林鄭月娥﹕高興學生願意當校記

回應網絡年代,主禮嘉賓特首林鄭月娥致辭時提到,今年9月起已接受網媒申請採訪政府活動,又表示雖然社會改變,但記者求真的精神不變,她與特區政府同樣重視新聞自由,認為記者工作對社會的發展至為重要,因為透過報道評論施政,令政府得以檢討政策。她很高興很多學生願意成為校記,答應打開方便之門,「如果(校記)有興趣訪問行政長官,(明報)可以聯絡我的辦事處」。

林太讚賞第20屆校記的獲獎作品貼近專業水平,其中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學生林嘉琪憑〈平凡王子守護本土語言〉一文獲「恒生盃——全年最佳寫作大獎」。她訪問了廣東話版《小王子》的譯者蔡偉泉,寫出其翻譯該作品的緣由及困難。林嘉琪透露,蔡偉泉是她的英文老師,有天她在報紙看到老師的訪問,「我感到很意外,他任教英文,沒想到他在廣東話的範疇會有著作」。有見蔡偉泉翻譯《小王子》源於期望保護廣東話文化,林嘉琪認為很有意義,故以此作為採訪題材。

林嘉琪回顧校記經歷,認為記者工作「比想像中更不簡單」。她以物色受訪者為例,稱事前需做很多準備工夫,如要構思題目,到邀約訪問又可能遭受拒絕,「不是被拒絕一次,而是要嘗試很多次、聯絡不同人做訪問,最後才會成功」。作品最終獲獎,她表示撰稿時曾感到困難,「最困難在取捨方面,因為有時會(與受訪者)傾談一兩小時,可能他講了許多東西也很精彩,但落筆時不可能全部盡錄」,要成功歸納重點,很考記者的功力。完成校記計劃一年的培訓,林嘉琪寄語新一屆校記珍惜每次參與活動的機會,「每次都可接觸不同的人或事,擴闊眼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