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導林書宇:劇本申不到資助 寫到申請成功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林書宇在放映會後的講座上,分享創作短片《嗅覺》和《海巡尖兵》的點滴,更笑稱對於前者要公開放映感到「羞於見人」。圖為林書宇(戴帽者)和校園記者合照。

台導林書宇:劇本申不到資助 寫到申請成功

【明報專訊】台灣電影《百日告別》、《九降風》導演林書宇2018年3月應第23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邀請,到香港藝術中心出席其兩齣早期短片作品《嗅覺》和《海巡尖兵》的放映會及會後講座。創作源於生活,林書宇的作品取材平凡、風格寫實,自言靈感來自日常生活和親身經歷,他又與當日到場採訪的《明報》校園記者大談創作路上的點滴。

 

  出席《嗅覺》《海巡尖兵》放映會

  

  《嗅覺》是林書宇在學生時代的作品,講述一名上班族在回家路上被綁架,綁匪並對他長篇大論嗅覺的重要,意念來自其個人經歷,「小時候曾在美國生活,回台灣後每逢身邊出現某種味道,記憶就被拉回到那(在美國的)時候,後來發現很多人研究過記憶與嗅覺有連結」,短片入圍第34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他坦言作品有很多不足,「年輕時不懂攝影技術,器材上也沒有屏幕(可看效果),基本上只有攝影師知道拍了什麼,最後部分鏡頭因太暗,只能剪掉」。

  

  《海巡尖兵》則是2005年的作品,故事關於軍隊上級對新兵的掌控,短片奪得第8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片,「我發現大家退伍後分享的都是好玩的(生活),可我回想(服兵役)那兩年,大部分時間都很壓迫,覺得(忽略當中不如意的經歷)不太對,所以想拍這個題材」。他笑稱,最初以為只要3個海兵演員、1個沙灘就可以完成作品,拍攝時才發現要顧及海邊天氣、控制燈光等並不容易。

  

  林書宇的創作路始於大學一年級下學期,當時他正修讀電影學系,但沒想過拍片,直到某天一名同學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他拍的影片,「突然覺得人家已在拍片,我在幹嘛?」因為個性不服輸,他決定跟室友合作拍片,甚至蹺課寫劇本,想在一周後放映作品。他笑言成品很糟糕,「但成就感很大,自己構想的故事居然可以呈現在熒光幕」。

  

  一路走來,林書宇自言並非很有天賦,只是努力去做,做到跟天才一樣,甚至超越他們,像電影劇本申請不到資助,便再寫另一個,直至申請成功,他笑稱「我抽屜裏的劇本比成功拍出來的多很多」。他又表示,直到現在依然會從別人的電影中學習,例如要拍浪漫愛情喜劇,便找相關類型的經典電影重溫,從中分析如何能拍得更好。

  

  10年只拍3電影 稱堅持理念

  

  10年來只有3部電影作品,林書宇認為,產量少或跟他很堅持對電影的理念有關,如果察覺到和製片方有分歧,寧願不合作。他透露,至今仍沒有物業、汽車,家裏只有一面牆般大的櫃子,放滿電影影碟,其中有一小格屬於他的電影及短片,這曾讓他非常沮喪,「把我的電影抽出來好像對整面『牆』沒有影響,忽然覺得電影(界)或許並不需要我」。

  

  能夠堅持創作,林書宇說是靠着兩個方向的支撐,首先是內在的自我反省,「問自己寧可做什麼、想做什麼,答案還是我想要拍片,儘管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難做」;另一個方向則是外界的支持,主要來自跟他互相欣賞、相信的朋友,「當你自信不夠時,是很需要外界肯定的,他們會跟我說『不要放棄,你的東西是不錯的』」。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 伍曉晴、冼丹琪、吳文寶

  

  圖:鄭秀賢、傳媒teen使 林嘉琪、機構提供

  

  文字整理:鄭秀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