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論壇﹕公民記者須客觀公正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指出,記者工作富挑戰,增廣見識,工作有趣。他認為,即使校記將來未必當記者,然而接受過新聞傳播訓練,語文水平亦有所提升,會更懂得表達自己、關心社會,「這些能力是各行業都需要的」。

傳媒論壇﹕公民記者須客觀公正

【明報專訊】迎新營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香港獨立媒體網站編輯及特約記者易汶健,以及《明報》攝影記者何家達參與論壇,就「公民記者與新媒體發展」為題,與校記分享新舊媒體面對多媒體時代的衝擊,以及他們對如何平衡讀者知情權和私隱等多方面議題的看法。

 運用新媒體 分享社會信息

 馮應謙教授表示,現今年輕人隨手拿起手機、數碼相機便能拍照,再上載到社交網站分享,但香港的新媒體以社交聯誼為主,如港人較少用微博轉發時事新聞,而微博卻是內地記者蒐集重要信息的渠道,「如溫州動車事故,普通市民通過發布消息,負起監督政府的責任,微博可說是發揮了更大的社會功能」。他建議年輕人應利用新媒體多分享一些與社會相關的信息,並提醒「公民記者」(指由普遍市民發布消息)和傳統記者一樣,都要恪守新聞報道客觀、公正的原則,避免加入主觀意見。

 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何家達認為,傳統媒體愈來愈受新媒體影響,後者勝在具「即時性」,「現時新媒體也成為記者消息的來源,如記者有時候會瀏覽YouTube蒐集新聞資料」。21世紀數碼攝影平民化,令人既開心又擔心,普遍市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未必明白新聞攝影的本質。何家達認為讀者難以憑圖判斷真假,甚至有傳媒工作者在事件現場造假,他舉自己一次採訪小巴意外的經驗為例,「有攝記遲了到達,現場已經清理得七七八八,他看見遠處有一副假牙,便將假牙踢回小巴附近,然後拍下照片」。事件令校記哄堂大笑,何家達卻認真告誡校記:「無論是新、舊媒體,皆要持守新聞追求真實的道德要求。」

 切忌造假 恪守傳媒道德

 「獨立傳媒追求以另一角度看事情。」易汶健現為香港獨立媒體網站編輯及特約記者,相比起傳統媒體,他感慨獨立媒體限制較多,如他們沒有記者證,採訪時或會遭到阻撓;金錢和人手方面的資源都極為有限。易汶健笑言,從大眾對公民記者的稱謂,便可看出他們在香港並無社會地位,「如剛參選區議會的朱凱迪,大家提及他時,依然只會用『保育分子』來代表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