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初中組】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校際專題報道比賽(初中組)-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

【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初中組】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

學校:皇仁舊生會中學
組員:何家希、林英男、楊靖潼、黃凱哲

相信大家仍記得上年颱風「山竹」襲港後滿目瘡痍,不少市民慨嘆這是大自然的「回饋」。大自然是人類的珍貴資源,若她受到威脅,人類終會自嘗惡果。環保議題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關注;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多年來也積極響應這股綠色趨勢,政府甚至牽頭加入世界「走塑戰」。廣告女孩名句:「走飲管丫,唔該!」漸成大眾生活習慣,我們都市人還可以多走幾多步﹖

這不是垃圾街坊多走一步

「各位街坊,我們是……」每月逢第二和第四個星期六下午兩點至四點,位於葵芳高芳街天橋底總是人頭湧湧,寫有「不是垃圾站」的橫幅掛在街頭。回收站的名稱別開生面,據發起人阿珠稱,垃圾站有九成垃圾都能夠回收再用。長遠來說,將垃圾站升級為再造資源中心是「戰友」的願望。筆者翻查環保署2017年的統計數字,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家居廢物佔了六成,其中塑料及紙料又佔了當中近四成。阿珠以「街頭實驗」形容回收工作,雖然「不站」只成立一年多,但街坊反應熱烈。「不站」由社區居民主導,自發妥善回收,主張社區資源共享,鼓勵大家消費前三思。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葵芳「不是垃圾站」
▲葵芳街坊自發分類回收

「不站」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回收區、互贈區及手作區。阿珠指出塑膠方面分類繁多,發泡膠就可分為四種,例如市面上的水果網,而一般的塑料更多達七種。現場所見,街坊來到「不站」會自動自覺分類,有中學生擔當義工,甚至有跨區人士專程參與回收,全因大家希望回收物能運到信譽良好的回收商。除了資源回收,共享物資也是「不站」重要一環。附近的路德會啟聾學校有老師帶領學生於「不站」旁設置漂衣攤位,宣傳惜物減廢。訪問期間亦有居民自發擺攤,進行漂物,尋找新主人。阿珠坦言街坊創意無限,又十分願意貢獻技能,「很想『自己幫自己』(社區)」,例如他們將舊雨傘升級再造,用傘布縫製成環保袋,又懂得「駁骨」(傘骨),使雨傘重生。被問到「不站」有什麼新點子,阿珠正在構思「俾膠超」活動,期望超市將其產品裸賣,減少塑料包裝。最後,阿珠介紹筆者觀看一段有關減廢的短片:「浴缸內的水已經溢出,幾乎淹沒了整個浴室,一般人正常地會先關掉水龍頭。」「源頭減廢」,才是癥結所在。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葵芳「不是垃圾站」

言傳身教尋找低碳樂趣

「源頭減廢,乾淨回收」正是皇仁舊生會中學宣傳的環保口號。今年五月下旬,該校的「巨頭」帶領學生「走出課室」,進行一場「走塑絕膠」的棒球比賽。與普通比賽不同,使用的「棒球」是回收膠樽,龍門則由紙皮搭建;該校環保大使顧問黃秀明老師坦言:「要學生離開空調課室殊不容易。」說到「巨頭」,該校許湧鐘校長正是環境運動委員會的副主席,在校內積極推動環保。過往該校常鼓勵師生減少使用即棄用品,又主動回收舊校服。今年該校環保週的主題為「綠智居」,黃老師指出:「『綠』是綠色生活,『智』是智慧地運用資源,『居』則代表環保從家居開始。」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皇仁舊生會中學環保大使顧問黃秀明老師
▲天台農圃種有多種食用香料

「環保達人」黃老師帶領筆者走上天台農圃參觀。「九層塔、迷迭香、羽衣甘藍……」黃老師如數家珍逐一介紹。植物所用的肥料均是由小食部廚餘發酵而成,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眨眼間,黃老師又指指那是黑領椋鳥、白胸翡翠……他鼓勵筆者「離家出走」。「現代人習慣留在室內,如要實踐綠色生活,就要減少家居用電量。香港面積雖小,卻擁有不同類型的生境,無論賞蝶、觀鳥,也可以在城市探索一番。我們不一定要做『低頭族』,我可以教大家。」知識、技能、態度,缺一不可。黃老師最欣慰的,就是學生參與,多走出來!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皇仁舊生會中學環保大使顧問黃秀明老師

都市綠洲現代農夫種出一片天

都市人「日理萬機」,要出走談何容易﹖然而荃灣一所工廈天台種出一片綠風景,使繁忙的都市人能享受另類的城市生活及種植樂趣。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荃灣「都市農莊」
▲林先生與園長阿BEN介紹農莊的種植情況及「農友」的成果

「都市農莊」創辦人林世昌先生本是一名廣告導演。機緣巧合下,他將工作室搬到工廈天台,眼見閑置的天台十分浪費,便開始進行有機種植,竟然吸引不少同好加入,所謂「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他便決心經營天台有機農莊,並不斷改良及研究天台種植方法。經營至今接近八年,在柴灣、觀塘及荃灣皆有種植基地,其中以荃灣的農莊面積最大,佔地15000尺。林先生表示這裏班族與非上班族各佔一半,以女性為主,年齡介乎25至45歲。他指出香港人喜歡有機種植,但時間及地方皆缺乏,變身「都市農夫」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林先生的長遠目標是將天台農莊發展成市民自給自足的生產型糧食地景。

有別於一般的耕種,在種植的基質上,農莊盡量採用天然資源,例如「種植箱」用的是環保塑料,並採用天然泥碳土及有機肥料。根據挪威科技大學在2018年研究全球13000個城市的碳排放量,香港排名第四,人均碳排放更冠絕全球。正因如此,林先生希望通過天台耕種,增加香港本地農作物生產,節省由外地入口蔬菜的運輸成本,實踐低碳生活。他直言一個種植箱每年可生產30至50磅蔬菜,一個天台可容納幾百個種植箱,他着筆者想像一下香港有多少幢工廈可以種植﹖

林先生笑言都市人消費方便,但「自己耕種,更學會珍惜食物。」最後,林先生語重心長說:「環保是人人的使命。究竟我們是『想要』﹖還是『需要』﹖每人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荃灣「都市農莊」

綠綠無窮惜食減廢總是福

香港雖擁有世界美食天堂的美譽,但根據政府2017年統計,平均每日共棄三千多公噸廚餘,超越很多歐美及亞洲國家。政府現正進行長遠減碳策略諮詢,鼓勵全民參與。如前所述,市民除可選擇本地產品,改變飲食習慣(例如多菜少肉),減少廚餘亦是市民身體力行的重要一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項目主任陳永發先生期望市民珍惜食物,做好源頭減廢;他又鼓勵市民將剩食「華麗轉身」,並將廚餘放到屋苑的廚餘收集箱。2018年末,政府在小蠔灣成立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轉廢為能,正是解決廚餘方法之一。香港三個堆填區將會在2020年飽和,要做「大嘥鬼」或「慳神」,只是我們一念之間。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項目主任陳永發先生
▲陳先生強調減少廚餘的重要性,大家可行多幾步。

「地球先生病左喇,佢會唔會好返呢﹖」這是香港政府於90年代曾經拍攝的環保宣傳片《地球先生的故事》:「保護環境,救救地球!」故事待續。要使地球重新披綠,絕對是大家的共同願望。環保,畢竟是要從生活實踐,無分你我。

《衣食住行點點綠•都市發展可持續》訪問相片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項目主任陳永發先生

受訪者資料:
(1)葵芳「不是垃圾站」發起人陳妙珠小姐(阿珠)
(2)皇仁舊生會中學環保大使顧問黃秀明老師
(3)「都市農莊」負責人林世昌先生
(4)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項目主任(環境管理)陳永發先生

參考資料:
(1)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tc/assistancewizard/waste_red_sat.htm
(2)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2019)https://www.susdev.org.hk/download/pe_document_c.pdf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