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敢探號訪校 拉近藝術距離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M+助理策展人陳日明邀請校記坐在藝術家吳家俊(圓圖)特製的椅 . . . . . . (圖:何思諾)

M+敢探號訪校 拉近藝術距離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M+ 2016年起展開大型校園及社區計劃「M+ 敢探號」。「M+ 敢探號」其實是一輛拖車,既是流動展覽空間,又是創作室,名字寓意登陸星球的探測車,鼓勵學生探索未經開發的創意領域。「M+ 敢探號」於4月24日到訪粉嶺禮賢會中學,激發學生創意,拉近他們與藝術的距離。

  文:校記 吳晴蔚、莊嘉盈、汪梓煒、何紫清

  

  圖:何思諾

  

  文字整理:何思諾

  

  【文章經編輯刪節】

  

  「概念藝術」強調藝術展現不拘於形式,藝術家表達的意圖和創意概念比技巧或品味更重要。M+今年委約本地概念藝術家吳家俊帶同他的作品《是事是物》隨「M+ 敢探號」到訪中學及社區。吳家俊曾把清潔工人用的掃帚改造成笛子、將垃圾車改成露宿者的流動居所,透過「M+ 敢探號」計劃,他希望同學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發揮無限創意,重新思考各項物品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砧板變鞦韆 打破慣性思維

  

  M+會在到訪學校的一星期前,安排課堂預習活動,向同學介紹委約藝術家的背景和作品。「M+ 敢探號」到訪中學當日,同學會先上車參觀展覽,然後進行藝術體驗工作坊,與藝術家共同創作,成品會成為車上的新展品。粉嶺禮賢會中學約20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便參與了工作坊,他們要改造小摺櫈,並獲發繩子、砧板、白襪、水盆和膠紙等材料,每組不同。其中一組同學就把方形木砧板和摺櫈綁上繩子和膠紙,把它變成鞦韆玩樂(圖a),吳家俊更興奮地試坐。

  

  可以「掂」的藝術品

  

  M+助理策展人陳日明說,「M+ 敢探號」有別於一般藝術館,觀眾能隨意拿起展品觀看,「我們覺得很有趣,無論多資深的藝術參觀者第一個反應都是把展品拿起來看。藝術家很想強調把藝術融入生活:『為什麼展覽大家就要很小心、不敢觸碰?其實我的作品不是這樣看的。』」陳日明透露,這樣的方式令展品容易損壞,他們唯有對部分展品做「有限度的維護」,例如用魚絲固定,盡量避免觀眾拿起已損壞展品,造成進一步損耗,但仍鼓勵參觀者拿起狀况良好的展品把玩體驗。

  

  「M+ 敢探號」於2月至6月期間會到訪30所中學校園,並舉行18場社區活動,其間市民可以到車上參觀和參與公眾工作坊,曾參與學校工作坊的學生也會現身介紹自己的作品與意念,與市民交流互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