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校園記者:疫下VR遊明報 校記遙距取經 老總:保持好奇心 四處皆題材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第23屆校園記者:疫下VR遊明報 校記遙距取經 老總:保持好奇心 四處皆題材

【明報專訊】《明報》公關部同事在電腦熒光幕上說:「歡迎大家來到『明報旅行團』!」《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每年舉辦「明報旅行團」,讓校記參觀《明報》報館,了解報紙製作、新聞網站運作過程。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第23屆校記計劃未能安排校記親身到訪報館,我們利用了虛擬實境(VR)技術及視訊會議程式,令校記可遙距參與「旅行團」及多個由傳媒工作者、學者主持的工作坊。疫情無阻他們學習新聞處理技巧的熱情。

第23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明報旅行團」透過以VR技術拍攝的短片,讓校記在網上「參觀」編輯部、資料室、印刷房等,他們可用滑鼠點擊移動畫面,360度全景觀看,恍如親歷其境。

第23屆校園記者:疫下VR遊明報 校記遙距取經 老總:保持好奇心 四處皆題材
▲「明報旅行團」最後一站是印刷房。在VR影片中,印刷房的不同位置有標示,讓校記透過熒光幕也可認識到不同設備,如油墨桶、控制台等。

兩個「i」助選取新聞

看完報紙製作流程,《明報》總編輯陳錦強在熒光幕前與校記實時對談。對於以什麼原則決定報章頭條,陳錦強表示每間報館重視的方向不同,「《明報》(追求)不偏不倚、中立,並經常以兩個『i』選擇新聞——important(重要)和interesting(有趣)。若兩者不能兼得,便先選重要的新聞」。他又提到編輯部每天主要開會4次,涉及記者人手安排、社評題材、頭版及各版面內容、標題和相片等的討論,「若晚上沒有很大的新聞發生,主要版面的新聞在下午約5時(的編前會)基本上已確定了」。

▲在對談環節中,有校記問《明報》總編輯陳錦強(右)報館是否24小時運作。他表示,編輯部的工作一般於凌晨2時左右完成,但即時新聞組與突發組因需要隨時候命,故同事會輪班深宵工作。

有校記向陳錦強請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採訪題材,他舉例稱,早前有市民收到康文署來信,稱她未歸還圖書,但當時公共圖書館因新冠肺炎疫情暫停服務,市民根本不能還書。《明報》記者於是嘗試了解情况,發現圖書館的電腦系統沒有因應疫情更改而如常發出逾期通知。他認為,從中可見該署未有變通,記者遂將事件寫成報道。陳錦強鼓勵一眾校記:「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不一定要四處尋找新聞素材,只要保持好奇心,有凡事尋根究柢的精神便可找到採訪題材。」

團隊多重把關 報社賣「可信」

有校記問及現時網絡媒體眾多,《明報》作為傳統報社如何突顯其價值?陳錦強說:「我們常說我們(指《明報》)賣『可信』,因為每段新聞刊登前我們也有多重把關。處理網上新聞時,記者採訪後有一審把關,報紙內容更有二審和總編枱團隊把關,盡量減少出錯可能,希望刊登的新聞真確無誤,令人見到《明報》這品牌已覺得可信,其價值正在於此。」

■校記感想

陳穎瑤(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中三)

「我經常閱報,但從沒見過製作報紙的機器。『明報旅行團』讓我知道現時報館使用電腦排版及儲存稿件,而非使用活版印刷,大大節省成本和製作時間。對印刷房內的機器特別感興趣,雖然是次未能親身參觀,但能透過VR了解其運作,十分高興。」

劉嘉泳(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三)

「之前一直以為有什麼事發生,報紙便會刊登什麼內容,但總編輯提到每日會召開數次會議,(與同事)商量哪件事具新聞價值及能吸引讀者,才會刊登。我又了解到製作報紙涉及很多程序,如採訪、撰稿、攝影、印刷等,絕不容易。」

文:吳穎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