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巴人的心聲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聆聽巴人的心聲

校記姓名︰陳慧琳

  校記編號︰150950

  學校︰德蘭中學

  假如某天當你回家時,發現屋內家具全被丟到街上,房子被拆,甚至連走到街上的自由也受限制,你會怎樣﹖也許你認為現今世界進步,不會有這些事發生。但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策劃主任鄒頌華及會員謝媛彰就曾親眼目睹這些侵犯人權的事。

  為被禁者發放光明

  維護人權,正是國際特赦組織的宗旨﹔它們的標誌——鐵線中的燭光,顯示了要為被拘禁者發放光明的意思。謝媛彰曾在巴勒斯坦目睹以色列軍隊強行拆民居的惡行﹕以軍乘早上一戶男丁出外時下拆屋令,1小時後,那戶的老弱婦孺只能眼巴巴看以軍把家具拋到街上,房屋被推土機推倒。在那裏,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他們連自己應有的權利也沒有,生活無助及缺乏安全感。」鄒頌華亦分享一次難忘的經歷,她曾到一所被政府用圍牆圍住的家探訪,「那戶人並非十惡不赦。以軍卻為防止他們遭自殺式炸彈襲擊,在屋外興建隔離牆,並限制他們出入,明顯是想霸佔土地﹗」

  被問及到訪這些國家會否有語言障礙時,鄒頌華說︰「儘管有,但並非最大問題。我們有的是真心,他們感覺到的,而且對於他們來說,有人願意聆聽和了解,已是最珍貴的了﹗」

  面對侵犯人權的個案,組織當然不會袖手旁觀,電子網絡此時發揮最大作用。確定侵犯個案後,組織便會跟網絡內的組織會員聯繫,向他們提供受害者的姓名、個案簡介,以及有關政府官員的姓名、地址等資料,使他們能夠以傳真、電子郵件或信件為受害者申訴,有時情會因此而改善或停止。不過,鄒頌華說﹕「儘管有些被判死刑的人,在我們寫信後仍不能阻止(行刑),對於我們確是有點衝擊,但並不代表我們不會繼續。」

  儘管辛酸,亦無損她們的熱誠,反而成為推動力。謝媛彰認為﹕「有些事你覺得非做不可,儘管不知到什麼時候才成功。」就是這種信念,使她們堅持下去,維護人權。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