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開步 求知求真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第11屆畢業校記與一眾嘉賓和傳媒Teen使(藍色T恤者)合照。

校記開步 求知求真

《明報》創刊快將50周年,明報校園記者計劃也踏進第12個年頭,多年來培育的校記超過4000名,部分更已投身傳媒行業。今屆報名學生有近千名,經篩選後,逾450名中四至中七學生成功入選成為校記,而參加學校也超過210間。一眾入選校記聚首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在政務司長唐英年、恒生銀行助理總經理張樹槐、《明報》總編輯張健波等嘉賓見證下,正式宣誓。

  

  第12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以「傳真象.拓思維」為主題,逾450名準校記於11月8日聚首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同場還有政務司長唐英年、恒生銀行助理總經理張樹槐、有線電視新聞台總主播張宏艷、《明報》總編輯張健波、第11屆獲獎校記、各校師生等嘉賓,一同見證新一屆計劃開學,場面熱鬧。

  

  新聞選材 準則兩個「I」

  

  唐英年和張健波勉勵校記生力軍之餘,亦不忘「教路」。張健波說,新聞選材可根據Important(重要)和Interesting(有趣)兩大準則。例如,諾貝爾獎向來是中外傳媒必定報道的重要新聞,而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曾在香港讀書,新聞價值便更高。而他獲獎後到訪母校培正中學,跟學生談笑風生的場面則符合「Interesting」這個準則。他又認為,校記採訪學界新聞有近水樓台之利。

  

  唐英年則鼓勵校記在平凡的事物中發掘出新聞素材,並保持客觀的態度,多方求證,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他鼓勵校記在多方求證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懂分辨和判斷。唐英年說,有人認為新聞應盡量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而校記不妨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多發掘一些好人好事(見另稿)。

  

  文:周燕、羅佩儀

  

  圖:秦偉、羅佩儀、周燕、資料圖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