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禮賓府訪特首 正學網購 林鄭當特首未覺犧牲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特首林鄭月娥(中)擔任明報校記「星之約會」嘉賓,開始訪問前,林太與一眾校記在禮賓府的花園合照。(圖:郭慶輝)

校記禮賓府訪特首 正學網購 林鄭當特首未覺犧牲

【明報專訊】「保鑣會跟隨我逛街,現在變得更沒有私人時間,所以我正學習網購,那就不用逛街了。」林鄭月娥上任特首約10個月,4月應《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星之約會」邀請,於禮賓府接受校記訪問,笑言職位從政務司長變為行政長官,其中一個轉變是身邊多了保鑣,需要適應。上任特首後,林鄭月娥曾在電台節目中表示自己一天工作16、17小時,幾乎沒有私人時間,但她對校記說:「我覺得是值得的,所以不會形容這是犧牲。」

自評專心有毅力 未嘗犧牲過家人

特首林鄭月娥重視工作,至於公餘時間,她自言是個「很悶蛋的人」,沒有什麼嗜好、興趣,相反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上,自評為「很勤力、很專心、很有毅力」的人,稱面對社會不同問題,都會迎難而上盡力解決,「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就是其座右銘。

從政38年,林鄭月娥曾擔任發展局長、政務司長等多個要職,認為每項工作都有其難忘之處,同時有不少困難。她以2007年任發展局長為例,當時面對保育人士反對遷拆皇后碼頭,但如不拆卸,將無法啟動中環灣仔繞道工程,難以紓緩港島北的交通擠塞問題。「所以當時我很勇於面對(難題),與不同的示威者溝通,最終都可解決。」她自言「下定決心要做的事,排除萬難也要去做」,執行各項政策總會遇上批評或非議,她以平常心對待,「我們做政府官員,(職位)愈做愈高時,天天都要面對非議或批評,我抱持平常心,做好本分(便可)」。

有校記關注林鄭月娥成為特首後,私人時間減少,如何跟家人維持關係。她透露:「不同的階段有不同(處理方法),我是兩名兒子的媽媽,在他們小時候,這個(工作與家庭)平衡做得較好。」她續稱,兒子年紀小時,有多花時間照顧他們,現在他們長大了,獨立自主,她又可以全情投入工作,「所以沒有什麼階段是犧牲過家人,如果我曾經犧牲過他們,今天就不會擁有這個愉快的家庭」。

寄語考生「學習只是人生一個階段」

林鄭月娥與校記談及多項議題,校記作為中三至中六的學生,特別關心青少年發展,有校記便問林鄭月娥,中學文憑試考生可如何面對學業壓力。她表示,明白考生有壓力,因文憑試成績直接影響升學機會。她鼓勵學生多了解自己的長處及想法,「文憑試後,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如部分同學對學術或大學的學科沒太大興趣,可以考慮我們(政府)正推廣的職專教育」。她補充,社會上有不少創業家在讀書時期也不太成功,但後來出類拔萃,「所以學習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階段」,建議學生毋須給予自己過大壓力,應以輕鬆心情面對學業。

至於青年就業問題,林鄭月娥表示,政府長遠會開拓更多產業,如創新科技及創意產業,以向香港年輕一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創意產業很多元化,例如藝術表演、動畫、電腦程式等,也可以拍電影」。她認為,學生畢業後不一定要從事他人眼中「高薪、發展前景好」的工作,應跟隨自己的想法選擇職業。她又稱青年可將目光放於香港之外,「現今的年輕人應該放眼世界,不止着眼於香港,海外也有很多機會」。林鄭月娥兩名兒子均不在香港工作,她說全球有不少發展機會,香港青年不要怕向外闖,「所以近年我們(政府)舉辦不少交流活動,不論海外或內地,就是希望裝備同學有國際視野」。

稱香港擁高度自由 現只欠普選

有校記擔心香港的言論自由是否正在收窄,例如談論「港獨」時需有所顧忌。林鄭月娥稱有關說法不客觀:「我們(香港)在世界上不少排名都在頂尖位置,如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排名不止看經濟指標,也包含其他各類的自由指標,如果香港沒有言論自由、法治,便不會成為自由、富經濟力的經濟體。」她強調政府並無禁止香港人談論「港獨」,「但言論自由與鼓吹、煽動是一線之差,要小心保護香港不陷於那種(鼓吹、煽動)的情况,(否則)對香港非常不利」,她更打趣向提問的校記說:「你剛才說了數次『港獨』,我沒打算拉你喎。」

除了言論自由,有校記關注早前人大就立法會議員宣誓釋法,會否影響香港的司法獨立。林鄭月娥說:「香港的司法是絕對獨立的,這是不容置疑。如果有人因為對法庭某次判決不滿,而質疑香港的司法不獨立,甚至認為香港的法庭、法官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影響,這不是事實。」她解釋,終審法院會邀請普通法區域的法官到終院當法官,而中國大陸行使大陸法,所以從來沒有大陸法官獲委任為終審法院法官。「稍後經過立法會同意,便會有兩名來自英國及加拿大的法官(到任終審法院),這些大法官聲名顯赫,如果他們覺得香港沒有司法獨立,他們會否來港接受任命呢?」林鄭月娥形容香港擁有高度自由,現時只欠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她表示曾為此努力,為政改方案於立法會遭否決感到惋惜。

文:校記 劉沛潼、張欣怡、胡焯喬、何羚鴻、林丹婷;傳媒teen使 林嘉琪

圖:郭慶輝

文字整理:鄭律銘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