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約會﹕林鄭當官 剛柔相濟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能在發展局的會議室與林鄭月娥(前排中)對談,校記們興奮又緊張!訪問後更與林鄭月娥在新政府總部的發展局合照。

星之約會﹕林鄭當官 剛柔相濟

【明報專訊】發展局長林鄭月娥一向予人「好打得」的感覺,處理僭建、保育歷史建築、起動九龍東計劃時展現決心毅力;當提及成立「護幼教育基金」,幫助受SARS影響的兒童,「鐵娘子」林鄭月娥即顯露少見的溫柔,她深信香港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年輕人依靠個人的創造力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香港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青年人緊記要時刻增值。”

 林鄭月娥自2007任發展局長至今,一直在發展與保育之間找尋平衡,殊非易事。市民大眾開始反思一味發展是否合乎這個城市的利益,電視劇《天與地》一句對白:「This city is dying」於民間口耳相傳正是這種體現。究竟香港還有沒有發展的空間?林鄭月娥認為香港未來發展無限,「香港能從籍籍無名的小漁村成為蜚聲國際的大都會,不是靠有限的自然資源,而是靠香港人無限的創造力」。她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很有信心。

 漁村變大都會 靠港人創造力

 為官31年,林鄭月娥回想大學剛畢業時便立志要加入政府,「我不太喜歡做賺錢的工作,且不追求物質享受,反而愛做影響社會的事」。數到工作當中的難忘事,就要說到1998年,林鄭月娥當時是編制財政預算案團隊的一員,「當時2月才公布過預算案,但受金融風暴影響,財政司長(曾蔭權)認為要採取一些緊急的措施應對,於是6月又公布一系列措施,例如減差餉。好像在短時間內做兩份預算案般,幾晚不能回家!」

 另一件難忘的事,就是2003年SARS爆發,林鄭月娥時任社會福利署長,299人因SARS失去了生命,有數十名兒童的父親或母親,甚或是父母同時因病去世,她很難過,遂聯同好友羅范椒芬、李麗娟、陳馮富珍成立「護幼教育基金」,3個月內籌得款項8000萬元,在財政上支持因SARS失去父或母的兒童,直至他們大學畢業,基金至今仍運作。

 陪兒子吃飯 推掉應酬活動

 除了關心受SARS影響的孩子,身為兩子之母,林鄭月娥亦重視與兩名兒子的親子時光。「現在兒子長大了,在英國讀書,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確實少了。但他們還小的時候,我一定會每晚與他們一起吃晚飯,那時任社福利署長,有很多慈善晚會、籌款活動,我一概推了」,為的是多點與兒子相處。當說起兒子,「鐵娘子」的柔情表露無遺。

 林鄭月娥到今年6月便卸任,問及她對接班人有何寄語,她尷尬地笑說:「這樣敏感的問題不可以答啊!」隨後道出一個「放諸四海皆宜」的答案,「要以民為本,做事要出於對市民關心;並非做每件事都會令市民滿意,最重要本為市民服務的心」。

 為了保持香港的競爭力,林鄭月娥勉勵年輕人:「除了要在學業上盡力,還要吸收多方面的知識,不要安於現狀。現今年輕人的路或者沒有上一代般筆直,但必須時常抱為自己增值的態度,擴闊視野。」她認為抱這樣的心態,遇到機會的時候才能夠事半功倍。同時,她也鼓勵年輕人多嘗試,培養適應力,方能面對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的社會,並且作出貢獻。

 (文章經編輯刪節)

 ◆林鄭月娥檔案

 林鄭月娥1980年加入政府,任職政務官,至2006年晉升為首長級甲一級政務官。曾任職多個決策局和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民政事務局等。2007年政府成立發展局,林鄭月娥出任發展局長至今。林鄭月娥曾處理一連串歷史文物保育問題,如在2007年政府清拆皇后碼頭一事中,她「以一敵百」,親自到中環皇后碼頭跟本土行動成員面對面討論保育問題,令人印象深刻。

 ■傳天手記

 訪問官員 重眼神忌讀稿

 林鄭月娥加入政府31年,處理過不同社會議題,尤其是近期的新界丁屋僭建問題,經常受到對原居民的猛烈抨擊。林鄭月娥理解他們的看法,但仍然堅持法治精神,「很少議題是沒有爭議的,但『The law is the law』(法律就是法律),我們應該尊重法律,依法辦事。當然,我們亦會盡力支援受影響的人士」。今天的社會,當人人都說要捍衛個人權益時,我們都似乎忘了這基本的概念,林鄭月娥這番說話值得思考。

 或許因為首次訪問官員,校記比較被動及緊張,但他們均有備而來,值得嘉許。另外,亦非常欣賞部分校記善用錄音器材,減少出錯風險。但校記提問時應盡量與受訪者有眼神接觸,以示尊重。此外,建議校記以點列形式寫下問題,避免長時間看筆記,一字一句地讀出。

 文:傳媒teen使 吳海盈

 ■校記感想

 邱婷婷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五

 “很榮幸能訪問到局長級的政府官員,林鄭月娥原來不是新聞所見般嚴肅,此行增添很好的採訪經驗!”

 陳柏安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四

 “在電視所見的林鄭月娥似是高不可攀,真人卻是非常友善,願意回答私人問題,對工作也很有抱負。”

 文:校記 謝穎詩、陳泳琳、蔡文傑

 傳媒teen使 容祖恩、吳海盈

 圖:葉漢華、傳媒teen使

 文字整理:梁冠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