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坊﹕「醒讀」建立新聞批評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指出,記者工作富挑戰,增廣見識,工作有趣。他認為,即使校記將來未必當記者,然而接受過新聞傳播訓練,語文水平亦有所提升,會更懂得表達自己、關心社會,「這些能力是各行業都需要的」。

新聞工作坊﹕「醒讀」建立新聞批評

校記作為傳媒一分子,看報紙、聽電台、看電視新聞可謂「例行功課」。為讓一眾校記對本地傳媒行業現有更深入認識,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為校記解構香港報業,探討現時行業發展的情。

  

  屈指一算,香港現時約有20份報紙。蘇鑰機表示,相對於其他城市如紐約、北京等,香港的報紙數量一點也不少。報業的競爭對手那麼多,為何香港仍有那麼多報紙?他認為香港的傳媒機構辦報並非只為賺錢,當中所獲得的名譽、社會地位、影響力、社會理想等也是他們辦報的原因。

  

  報紙乃社會縮影

  對於近年香港的免費報紙愈出愈多,不少人都好奇免費報紙如何生存。蘇鑰機解釋,免費報紙是「發行推動模式」,即發行網比報紙的內容更為重要。香港人口多、密度高、運輸系統完善、出版享有自由等,均有利免費報紙的發行。「報紙是社會的縮影」。他指出,香港的報紙出版快速,變化大,種類多元化且競爭大,亦正是香港社會的特徵。他舉例,免費報紙多於大型車站免費派發,方便讀者又容易取得,配合香港人上班、上學的急速節奏。

  

  港享自由 推動內地報業

  除了本地和國際新聞,內地新聞也是香港報紙報道的主要內容。有校記問及,香港報紙會否是推動內地報紙發展的重要動力。蘇鑰機分享了一個採訪經驗,他在1997年回歸時曾經向駐北京的香港記者了解工作情,他們表示每隔兩、三個月便會回港吸收資訊。他認為在推動內地報紙發展方面,由於內地資訊較為封閉,香港可扮演「窗口」的角色,本地報紙具一定的影響力,「但某程度上,香港(報業)也會受內地影響」。

  

  蘇鑰機鼓勵校記多看不同報紙之外,還要「醒讀」,選取當中較好的來讀,並要判斷新聞,建立對新聞的批判思考。最後,他不忘建議校記要多參加校報或校園記者等相關活動,活學活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