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工作坊 攝影師鏡頭背後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攝影工作坊 攝影師鏡頭背後

《明報》攝影組副組長郭慶輝連續6天負責世貿拍攝工作,他表示,入行10多年,世貿會議為他帶來最難忘的拍攝及採訪經驗。從示威者三步一跪的感人場面,到與警方交鋒的緊張局面,他都要一一拍下來,為市民報道實,為歷史留下印證,每一個時刻都十分重要,難怪他表示,「在拍攝現場,每一刻都要下決定。」

  

  位置 取材 思考 判斷

  

  他憶述,灣仔鴻興道是示威區重地,很多記者留守,因此到達現場那刻,他首先要決定站在何處,才可爭取有利位置拍攝。郭慶輝認為攝記要當機立斷,每次到達採訪現場,首要不是拍攝,而是尋找4至5個拍攝重點,才會拍得好相片。「會議首天我到達維園後先巡場,看看什麼值得拍,我發現示威人士表達方式及道具都很特別,香港人很少見,所以才拍下來。」報紙版位有限,身為攝記,要懂得判斷哪些影像必須呈現讀者眼前。

  

  所處位置及取材均會影響拍攝效果,用什麼鏡頭與相片的震撼力亦有直接關係。他舉例說,拍一個南韓神父剃髮明志的鏡頭,用特寫或連大環境拍下,會帶出不同信息﹔相片是否具新聞性,就在這一刻決定。他即場教路,若捕捉人物面部表情,要用大特寫﹔若要表達事件整體,就得用上廣角拍攝。

  

  郭慶輝表示,每下一個決定,每拍一張照片,除了靠豐富的攝影知識和經驗,更需要不停思考和觀察。示威者的一舉一動,不單攝入鏡頭,亦要記在腦中,作出分析。「我跟隨示威人士遊行,途中留意到他們互傳救生衣,預計他們跳海,即時通知同事部署。」這樣就快人一步,走到海邊拍攝。

  

  不過,初「入行」的校記未具良好判斷力,郭慶輝表示這不代表拍不到好相片,拍攝前蒐集足夠資料亦很重要。「做每一項assignment (工作)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對事件有認知,而不是盲目去影。」他指出,即使如他一樣入行10多年,在拍攝前都要對事件有充分了解。在世貿會議舉行前1個月,他已和同事一起尋找過往會議資料,預計來自不同地方的示威者會有什麼行動,以便拍攝。

  

  他總結,要做一個稱職的攝記,不是只顧舉機拍攝,應有良好體魄,並要多思考,「在會議結束前一晚,我一有時間就會爭取休息。我不會每秒也拿起相機(拍攝),有時候只要觀察就可以。要時刻保持清醒,投入事件,用心觀察」。

  

  “透過影像見證歷史,這是為自己而做。”

  

  校記對於攝記的工作甚感興趣,工作坊當天人人踴躍提問,超時1小時。郭慶輝坦言雖然工作辛苦,上班不定時,不過滿足感極大,他也樂在其中,「大部分攝記都希望透過影像見證歷史,這是為自己而做,不是為了打工,如果為錢,我也不會做這一行」。

  

  由於這份使命,攝記工作才不簡單。郭慶輝表示,要拍好的新聞相片,常有包袱,「每則新聞要有新的影像,最好不要重複,所以人要投入事件,眼晴要細膩,尋找新的新聞角度,也要懂得反思」。這樣,相片才會特別,不會陳腔濫調,亦更具新聞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