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工作坊﹕以光作畫 紀錄實況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余俊亮表示,拍攝人物訪問照片比其他新聞事件的靈活性高,因此拍攝受訪者時應盡量營造氣氛,發揮想像力,嘗試以圖片說故事。

攝影工作坊﹕以光作畫 紀錄實況

「從事新聞行業其實很好,可以親身體會社會實。」《明報》攝影記者余俊亮在工作坊向校記展示不少新聞攝影作品,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人物專訪照片等。他認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有傳媒道德,攝影的大原則是要「表現真實一面,不加修飾」,不可為照片添加採訪現場沒有出現過的物件或人物;不過亦有「走盞位」,例如可以為照片調校亮度。

  

  了解人物 結合環境表達信息

  余俊亮指拍照應「以光作畫」,光線充足的地方才容易拍到好照片,「如果有機會做人物專訪,盡量選擇室外地方拍攝」。他分享了多次人訪經驗,表示要用影像講一個人的故事絕不容易,校記必須在拍攝前了解人物的背景資料;拍攝時多加思考,發揮創意,亦要和記者溝通,了解他會如何以文字表達,互相配合。他說:「有些信息較易表達,例如訪問商業電台行政總裁陳志雲,要表現他是來自商台,最簡單就是叫他坐在商台標誌前拍照。不過,如果新聞是講他的貪污案件,就要思考更多,抽象的事件比較難以相片表達。」

  

  小心過濾預設觀點

  除了人物專訪,余俊亮亦拍攝過不少突發新聞、投訴及各類型新聞事件,也曾走訪內地,如他曾於2008年拍攝汶川地震,事件涉及太多人命和社會不公義,「親身見證一幕幕救人畫面,感覺十分震撼,更發現救人對部分部門來說只是一個『show』,一早發現被困者,卻會等電台、官方媒體等到場報道才開始救人」。

  

  余俊亮教授校記不少新聞攝影技巧和注意事項,「如你們希望採訪示威事件,成為前線記者,必須注意安全。拍攝時要多與受訪者溝通,盡量令他們對覑鏡頭也不會感到不舒服」。

  

  他也提醒校記,分析不同媒體的報道要抱覑批判態度,過濾一些預設觀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