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得到的藝術 「原來好親民」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校記由導賞員帶領參觀香港藝術中心,從遍佈中心內外的藝術品了解到,原來藝術可以融入生活。

摸得到的藝術 「原來好親民」

談到藝術,港人似乎不太熟悉,其實藝術可以無處不在,放眼即是。位於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把公共藝術融入環境,早前就「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雙年展)舉辦專題導賞。校記在鬧市中感受藝術色彩和趣味,並深思人與自然的關係,讚歎藝術原來好「親民」!

  

  香港藝術中心一直致力推廣藝術,除了持續提供導賞服務介紹該中心的藝術節目、建築特色等,即日起至4月29日更為雙年展策劃專題導賞「公共空間與藝術香港藝術中心」,帶領公眾走訪中心各個角落,認識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冰涼長苐仿水波

  「摸一摸它!」、「你覺得這像什麼?」香港藝術中心導賞員蔡嘉雯鼓勵校記多觸摸展品,並表達感受和想法。中心門外擺放了數張外形獨特、高低不一的長苐,蔡嘉雯覑校記坐在上面,嘗試聯想它們像什麼。有校記說:「坐在上面感覺很冰涼,像(坐在)水一樣。」蔡嘉雯解釋,長苐群組名為《都市水景》,設計融入了水波盪漾的形態,使公眾在都市中也可以感受大自然。

  

  藝術品遍佈中心各處,踏入大堂,便有3張猶如石春的黑色椅,市民坐下休息、聊天,更不知不覺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蔡嘉雯稱,3張椅子恍如粒粒種子,寓意藝術中心致力培育人才。擺放的位置也經過仔細考量,「它們圍成圓圈,遊人坐在上面,便不期然望向對方,這也是設計師的用意」。

  

  中心的洗手間也充滿藝術元素。校記走進各層的洗手間觀看,原來內裏暗藏特色。例如3樓的洗手間設計名為Extended Spirit(延伸精神),使用三角形玻璃片間隔和圓鏡,象徵香港藝術中心的標誌。

  

  特色洗手間暗藏玄機

  香港藝術中心項目經理梁展峰表示,現代社會不斷變遷,本地藝術逐漸向融入式方向發展,藝術品不止用來展覽,而且要融入生活空間,「就像中心外的長苐和中心內的洗手間,都反映出藝術可以融入生活」。藝術中心更於2010年首推「藝術品寄養計劃」,市民可以數百至數千元,租借學生藝術品暫放家中,讓藝術品在不同環境開展新歷程。

  

  當代藝術普及化,梁展峰認為每人也可憑各自的知識,為藝術品賦予解釋。他又提醒年輕人,藝術的互動十分重要,「大家要透過交流和分享,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學習更多」。

  

  文:校記 甘芷澄、潘祖兒、黎紫欣、傳媒teen使 歐陽翠詩、林英華

  圖:金玲彤、傳媒teen使 林英華

  文字整理:金玲彤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