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高小組】戒除「方便」 實踐綠色生活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高小組】戒除「方便」 實踐綠色生活

學校: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
組員:黃品然、曾芷琪、李皓晴、詹梓榆

氣候變化令全球熱浪頻襲、降雨量大增、海平面上升、生態和環境失衡。儘管香港不是島國,不會因全球升溫而沉沒,但地球不快樂,我們豈會快樂?據香港天文台表示,過去一世紀,香港的熱夜(日最低氣溫28度或以上)數目和酷熱(日最高氣溫33度或以上)日數以倍數增長。當酷熱天氣頻現,十二月仍高達攝氏22度的時候,港人還能獨善其身嗎?不過,只要我們願意從衣、食、住、行四方面實踐綠色生活,一切都為時未晚。

舊思想及習慣需改變

為了解香港人對綠色生活及環保的看法,我們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50名市民。據調查所得,約97%的受訪者同意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但只有20%認為自己為環保做得足夠。問及箇中原因,不少受訪者認為「環保需要放棄一些生活享受」(45%)、「環保需要多方面配合,一己之力作用不大」(30%)、「綠色生活要改變現有習慣,會為生活帶來不便」(20%)。由此可見,市民對綠色生活存在着疑慮及誤解。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近年不少餐廳推行「走膠飲管」措施,以支持環保。我們特意走訪其中一間大型連鎖餐廳─麥當勞,了解計劃成效。店經理潘小姐表示:「全線分店已停止派發膠飲管,但10個顧客中仍會有3至4個要求索取膠飲管。」談及索取膠飲管的原因,顧客黃先生坦言:「這已經是多年來的習慣,加上用膠飲管比較方便,可以不用提起杯,亦能避免失手打翻汽水。」膠飲管不能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經常令海洋生物誤食,其禍害無人不知。若大家現在仍以個人方便為先,五年或十年後,我們又會在什麼環境下生活呢?事實上,綠色生活不需要你犧牲、吃苦,更不用花更多錢及加添勞累,只要你樂意踏出第一步,地球便能有所改變。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衣─物歸原主,利人利己

網購興起,造就市民衝動購物的心態,不是買了不合心水的衣服,就是只穿一、兩次就感到厭倦。以往若有此類衣物,最常見的是放置於屋苑的舊衣回收箱。不過,衣物回收的方法還有很多,「二手衫店寄賣」、「網上拍賣」、「以物換物」及「物歸原主」也能為舊衣尋找好歸宿。其中,「物歸原主」亦即商品回收,可謂利人利己。連鎖服裝店H&M秉持「再穿着、再使用、再製造」環保概念,歡迎顧客將不想要的衣物放置到門市,再回收處理。H&M負責人表示:「不論品牌、狀態,就算是落單的襪子、破舊的恤衫都接受回收。每一袋衣物更可兌換優惠券供下次購物使用。」如此,舊衣物又多一個去處,利人利己。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食」─學習回收,減少浪費

一日三餐,「食」是每天必做的事。位於黃埔的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在去年獲得「綠優校園認證計劃」金獎,該校推行了一系列與「食」有關的環保及回收活動,期望學生把綠色生活習慣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實踐。當中月餅罐回收暨骨牌陣活動更是該校的傳統。負責環保教育的林老師表示:「我校已連續十年,在中秋後於校內回收月餅罐,以培養學生分類回收的習慣。」今年,全校師生共收集了288個月餅罐,並把其砌成一朵盛開的花象徵着循環再用,生生不息。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談及校園中最大的「浪費」,林老師表示:「午餐剩下的廚餘是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學校裏67%學生出現吃剩飯菜的問題,而香港每天亦約有3,000噸的廚餘棄置於堆填區。」有見及此,學校於去年委任21位學生化身為廚餘精算師,展開為期一年的減廚餘計劃。除了計算廚餘的重量及分類回收廚餘,廚餘精算師更訪問同學吃剩飯菜的原因。受訪的100位學生中,分別有47%及27%學生表示飯菜不合口味及份量太多,所以吃剩飯菜。為有效減少廚餘,午膳供應商、家教會及教師代表開會研討對應的方案。其中,家長與學生共同製作餐單,煮出更合口味的飯菜;又製作減廚餘書簽及海報,加強宣傳;午膳供應商亦承諾將廚餘回收,作堆肥材料。經過一年的努力,全校的廚餘銳減三成。除此之外,學校亦在空中花園種植羅馬生菜及羽衣甘藍,以綠化環境及讓學生認識有機種植。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住─變廢為寶,能省則省

實踐綠色生活並不困難,只要大家多做一步。居住於黃埔的黃太是綠色生活的佼佼者。她們一家十分注意環保節能,除了全屋採用節能燈、隨手關掉不必要的電器外,還會儲存洗米水澆花,用洗澡水擦地板。而在廢物利用方面,他們一家十分享受「變廢為寶」的過程,會把吃剩的果皮來製作環保酵素。成熟的環保酵素,稀釋後可用作灌溉植物丶清潔家居丶洗碗……黃太強調:「環保酵素屬於天然產品,不會傷皮膚,就算排出大海也能被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此外,黃太亦會把洗髮水樽改造成叉電承托器,將水樽設計成配合花卉特性的花瓶。你我隨手一個簡單的小動作,就能節能減碳,延續物品的生命。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行─環保行車減少污染

駕駛私家車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但背後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時,大部分汽車都以汽油、柴油或石油氣開動,但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燃燒時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懸浮粒子,會造成空氣污染。而駕駛人士培養良好的駕駛習慣,如停車熄匙、避免不必要加速及減速都能減少污染。

第22屆校記,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高小組,

近年,政府以稅務優惠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電動車使用電池,沒有排放廢氣的問題,有助改善空氣污染。然而,對比起外國,電動車在香港仍未普及。駕駛人士常先生表示:「電動車雖然環保,但駕駛私家車是希望便於外出,電動車的公眾充電站不足,便違背了當初的預想。」經向運輸署查詢後,我們發現全港電動車充電站僅約一千八百個,而且集中於九龍及港島區,數量不足之餘,位置分佈亦不平均。另外,香港沒有強制要求電動車製造商及進口商回收退役電池並約束車主合法回收舊電池,所以鋰電池處理也是一大問題。因此,政府製訂長遠的計劃,增加配套措施,才能推動市民「行」出環保。當然,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是更佳的方案。

政府推動,各界配合

綠色生活的推廣無疑是十分重要,但政府及各界在環保措施上的配合也是必須的。除電動車的配套措施外,又以廢物回收為例,儘管於問卷調查中有82%市民表示有定期回收廢紙及舊衣,但對飲品盒及廚餘進行回收的市民,則分別只有11%及7%。居住於紅磡的陳小姐表示:「附近沒有飲品盒及廚餘收集處,即使我願意在家中進行分類收集,也不知在哪裏可以回收。」有關回收點問題,我們致函綠色力量查詢,該組織表示:「紙包飲品盒社區協作回收點全港只有11個,而全港曾經有廚餘分類回收經驗的屋苑僅35個。」若環保措施及配套能更全面,相信願意實踐綠色生活的市民必定更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