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校記組】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綠化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綠化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校際專題報道比賽 – 校記組】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綠化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校際專題報導比賽 校記組

學校: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組員:麥天諾、陳子恩

近年,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增加,本港也遭食物浪費及污水處理的種種困擾,引起了各界對低碳生活,減少浪費的關注。從義工服務到科技創新,香港近年來都做到了許多不少。慈善組織透過剩食回收,大量減少了食物浪費,同時也增加學生義工對於生活居住方面綠色生活的反思。香港本土更創新技術,處理污水,向國際推動綠色生活。學校也紛紛設計不同的綠色設施,教育和政策,推動環保。

「糧友行動」收集剩菜 完善扶貧及綠化生活 望更多人參與其中

民社服務中心成立於二零零二年,多年內在本港提供了許多關顧長者,貧困人士及推動環保的活動。他們結合了扶貧與綠化生活兩大概念,推行了「糧友行動」食物回收計劃,將街市,連鎖店及不同公司所扔棄及捐贈的食物派發給有需要人士。今日,「糧友行動」不僅已擴展至本港的五個區域,每日回收約一千二百公斤的食物。

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綠化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被問到民社服務中心是如何讓商販去加入食物回收的行列時,負責糧友行動的社工黎姑娘說:「在街市方面,我們的社工與義工需要到街市與每一個店販去介紹機構的背景,解釋回收的食物的過程與減少浪費的目的。」她表示,他們會透過電話,寄信,和發電子郵件給商業機構和連鎖店,讓更多的食肆界的商販都積極參加食物回收的行動,減少食物浪費。

雖然糧友行動已回收了大量食物,但是當中依然存在著一些難處。黎姑娘表示,行動現今最大的難處是人手不足和一些有關派發場地的問題。她坦言:「我們派發的中心需要借用一些地區的地方,才可以做到食物派發。另外,我們收菜或者收食物也是一些夜晚的時間,所以很難叫義工們每一日也來幫忙。」

中學義工收穫多多 在生活居住當中儘量減少浪費

透過食物回收的活動,民社服務中心不僅能減少浪費,更能透過體驗活動加深學生對綠化生活的認識,在居住方面減少浪費。黎姑娘表示大多數的學生參與了活動,瞭解了整個食物回收的過程後,也會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感受。

在互相分享的環節,黎姑娘也聽到同學們對糧友行動很多不同的想法及建議。黎姑娘更表示,「很多同學也告訴他們,在活動中親眼看到被浪費的食物讓他們明白了香港食物浪費情況之嚴重,認真反省自己可以如何幫忙減少浪費。活動後,他們也會用實際行動去減少浪費,努力去改變這件事情。我想,學生們或多或少,也逐漸去幫忙推動這個環保的工作。」

來自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曾參加「糧友行動」的麥同學認為,透過回收剩菜的體驗過程後,親眼目睹了街市和果欄每日浪費的程度,也深深體會綠色環保生活要從自己做起。「雖然看到「糧友行動」當中,不少基層的人士都憑藉剩菜得到了一日的糧食;然而最主要的問題是香港的食物浪費。」她坦言,被告知香港一年累積的廚餘量為 100 多萬公噸,有 7 萬輛雙層巴士那麼重時,「十分震驚」,並希望在推廣「糧友行動」幫助經濟困難的人群同時,也要減少浪費,共同建造綠色城市。

香港創獨家污水處理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宣傳可持續發展

香港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約130 公升,和全球人均用水量110 公升相比,多出了足足20公升。不僅如此,香港的污水中含有高量的鹽分,主要原因是香港獨有的海水沖廁系統。目前與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的陳光浩教授及其團隊利用十餘年研發SANI殺泥技術,不僅處理了香港污水中含有鹽分的問題,更大量節省淡水資源。

目前香港沙田污水廠利用的處理技術是SANI殺泥污水處理工藝,是由2004年香港科技大學陳光浩教授領軍下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在人多地少、水存庫有限的香港,以海水沖廁系統為基礎研發的殺泥技術解決了眾多問題。陳教授表示,「爲了處理香港獨特的污水水質,我們改善了傳統工藝以配合香港的海水沖廁系統。」 陳光浩教授旗下的助理研究員——王博稱,「殺泥技術對於環境和社會方面比傳統技術帶來了更多的效益。殺泥技術的研發可削減70%的污泥產生,並大幅減少由污泥焚燒導致的溫室氣體。」 社會方面來看,殺泥技術可將污水處理廠的衛生問題減半,利用科技促進香港的綠色生活。

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綠化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殺泥技術更於2008年申請發明專利,並獲得多項榮譽,包括德國國際海柏技術獎、國際水協創新榮譽獎等。不僅如此,王博稱,全球多個國家都對此技術有濃厚的興趣。「古巴、泰國、日本、菲律賓、卡塔爾等地都希望能參與殺泥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此些國家均爲沿海國家,若能善用海水資源採用海水沖廁,將節省大量的水資源。目前,陳教授稱團隊正與大陸地區緊密合作,「希望能在大陸開展殺泥技術污水處理廠,利用海水沖廁改善內地沿海地區的水資源缺乏問題。」

學校教育十分充足 望政府增加政策及措施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是私立的男女校,提供12年一條龍的全人教育。同時,一年級至十年級的課程中,每星期都由學校社工教授品德教育的課程,亦包括「八大元素」,涵蓋綠色生活的宣傳和教育。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社工,馮姑娘認為,校園內有足夠的設施和教育,增長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洗手間旁邊就設有回收塑膠和紙張的箱子,學校也有八大元素的課程,強調環保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學校每年提供九年級的學生教導一年級學弟學妹們的機會,增強他們垃圾分類等環保的意識。同時,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社工陳sir表示,學校的環保意識相當強,「例如,學校的小食部也透過飲品折扣的方式提倡同學自帶水樽,減少白色垃圾。」

然而,馮姑娘和陳sir都認為,政府在學校教育方面做到了不少,然而政策上十分缺乏。陳sir稱,政府的宣傳工作較少,導致市民對於環保意識的認知十分不足。他笑言,「大家可能太懶,不想為綠色生活而行動。現實也有不少人過分依賴塑膠袋等等。」馮姑娘表示,導致市民 「太懶」的原因是政府的政策不夠。對比之下,日本的政府早在1960年代就推出一系列的立法,嚴格要求市民執行。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噪音規制法》、《惡臭防治法》等等,日本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令市民如今對於垃圾分類、綠色生活十分自律。

最後,馮姑娘和陳sir都望社會各界繼續同心攜手,減少浪費,發展綠色科技,加強宣傳環保,使香港成為一個更潔淨的綠色都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