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龍舟遊涌 出力保傳統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划龍舟除講求臂力,還需跟隨鼓聲做動作。

划龍舟遊涌 出力保傳統

端午節將至,食看賽龍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市民也可到大澳觀賞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端午龍舟遊涌,認識其文化歷史,體驗不一樣的端午節。10名校記率先參與遊涌體驗活動,部分更一嘗划龍舟滋味!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6月上旬舉辦「扒龍舟 遊大澳——大澳遊涌體驗之旅」,除校記外,還有20名市民參與。活動由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帶領,參觀大澳的棚屋及著名建築物等。

  

  廖迪生及大澳居民表示,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端午節前夕),大澳三大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會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及洪聖廟請出小神像,並放於「龍躉」(臨時活動場所)上。端午節當日,他們會把神像放在「神艇」,由龍舟拖神艇沿狹窄的水道「涌」巡遊。相傳大澳昔日曾發生瘟疫,居民以此方法請求菩薩保佑,最終能夠對抗瘟疫。兩岸的棚屋居民更會向經過的龍舟焚香拜祭,以求神靈保佑家人平安、生計得以維持。

  

  神艇經棚屋 居民拜祭

  大澳的龍舟遊涌習俗隨時間流逝改變不少。以往大澳的漁業十分興旺,漁民收入豐厚,部分利潤會用作支持端午節遊涌活動。直至1970年代,漁業開始式微,大量漁民跑到市鎮打工,大澳漁業光輝不再,未能繼續承擔遊涌開支,早年有長者甚至要用生果金支持活動。75歲的大澳原居民溫伯表示,現時龍舟的遊涌路線跟以往不同,不再駛進每家每戶,只在大河駛過,划龍舟的人也少了。

  

  「扒龍舟 遊大澳」由大澳傳統龍舟協會成員范景偉指導參加者划龍舟。他10歲時首次划龍舟,直至現在熱情仍未減,更自言是個「龍癡」。他認為,划龍舟最講求臂力,「(划)龍舟沒有天才,只有不斷練習」。他希望可以多舉辦活動讓市民參與龍舟遊涌,加深大眾對習俗的了解。

  

  女性準爸爸禁參與

  根據習俗,遊涌只許男性參加。登上龍舟前,范景偉提醒參加者「『四眼仔』不可以上船」,在場戴眼鏡的男生即面有難色,他笑稱:「『四眼仔』是指太太或伴侶懷孕的男士,肚裏兩隻眼,媽媽兩隻眼,總共4隻眼。」原來當地居民認為女性懷孕後,會影響男人的「氣場」,氣場又會影響龍舟的「龍氣」。登上龍舟前還有不少禁忌,如在遊涌開始前,須把生雞的雞冠拔掉,用雞血從龍頭灑至龍尾,寓意「洗淨龍舟」,過程中還要說吉祥話,並須赤腳登上龍舟,因「鞋」與嘆氣聲同音,意頭不好。

  

  雞血灑龍舟 赤腳登艇

  參與划龍舟的郭先生認為,團隊精神很重要,「控制龍舟的快慢和協調全靠它(合作精神),有機會一定再玩」,是次活動亦增加了他對大澳傳統、禁忌和遊涌的認識,也學到划龍舟的技巧,希望政府能協助推廣大澳的龍舟遊涌,例如結合旅遊以吸引人流、資助有關機構等。他又期望此類傳統文化活動,能與經濟發展取得平衡,達至可持續發展。文:校記 鄭鑫浩、梁睿智、李曉琪、羅毅傳媒teen使 黃嘉雯、羅世娟圖:葉玫莉、傳媒teen使文字整理:葉玫莉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