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衛局長高永文:阻力愈大愈努力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前排左三)與一眾校記分享工作點滴,有校記問他如何回應自己被視為「師奶殺手」,高永文笑言:「可能因為我是醫生,而且予人親切感覺,與不同階層及年齡的人都『傾得埋』。」

食衛局長高永文:阻力愈大愈努力

【明報專訊】「只要是應該做的事,愈困難,阻力愈大,我們就會愈努力,失敗了也要過得了自己那一關。」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與第17屆校園記者於「星之約會」分享工作的挑戰與滿足感,高永文形容這份工作極具挑戰性,足以令他每天步步為營,但非常值得努力去做。

  

   從臨骨科醫生到醫院的管理層,再到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坦言當初決定做醫生,是因為小時候家人很多病,「加上當時醫療服務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在想:我們是否也可以盡一點力呢?」高永文說臨醫生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有價值,他很喜歡臨工作,「我在瑪嘉烈醫院做臨骨科醫生時,有一名年輕女孩令我印象深刻。她因為墮入地鐵路軌,左手左腳被輾碎,我為她施緊急手術,旨在搶救生命。想不到20多年後我在病人互助組織『再生會』的『再生勇士』面試重遇她,她雖然失去一隻手和一隻腳,但可以憑拐杖走路,還組織了家庭,會和女兒到四川做義工,令我非常感觸」。

  

   再入政府 盼為社會帶來更多公平

  

   2012年高永文再加入政府,他表示當時預見到擔任食衛局長會遇到的挑戰和風險,但他無懼阻力,「2012年之前一兩年,看到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基層不能從中分享好處,貧富懸殊再拉遠,所以再加入政府的目標,是覺得今屆政府有一個任務:為社會帶來更多公平」。高永文認為,既然自己認同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理念,不妨給予自己5年時間,希望為社會帶來更多公義。現時政府施政雖然障礙重重,但他認為政府各官員在民生政策的方向一致,「例如扶貧、房屋政策,都是為了基層。衛生範疇方面,上屆政府強調醫療產業發展,但今屆政府暫時不會發展醫療產業,我們希望發展中產私家醫院,減輕公立醫院負擔」。

  

   SARS是醫療生涯中最大壓力

  

   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一役港人歷歷在目,對高永文來說,也是整個醫療工作生涯中最大壓力的時期,「『打仗』就要全情投入,當時水深火熱不會覺得大壓力,事後面對立法會聆訊等才驚覺『原來咁大件事』」。他表示整個醫療系統在SARS後改善了不少,「我們明白應對傳染病應行前一步,即預防及將早期少數病例找出來。另外,市民的風險意識應提升,面對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和禽流感,我上任至今不止20次呼籲市民不要騎駱駝,以及在禽流感爆發地方不要接觸活雞,但現在仍有旅行社安排市民騎駱駝,令我非常『激心』」。高永文提醒,人類要明白自然界各物種存在不同病毒,如果尊重人與自然界及野生動物的屏障,避免不必要的直接接觸,就可以降低染上其他物種病毒的風險。

  

   施政堅持理念 聆聽各方意見

  

   政府施政面對不少非議,高永文認為要堅持理念和方向,推行政策時確保透明,「現時施政的一大挑戰是要令政策獲得社會廣泛界別及持份者的支持,因此我們要更勤力,聆聽不同意見,向他們解釋政策。我鼓勵同事,持份者愈反對、我們愈要勤力解釋;成功機會愈低、我們愈要做更多諮詢。即使政策最後不獲通過,被推翻的原因也不能夠是因為我們做得不足」。

  

   高永文在民意調查分數一直高企,他認為原因是自己主要負責民生工作,不涉意識形態,香港社會在意識形態存有很大分歧,持不同意識形態便會被異見者攻擊。民望雖然高,但身居要職也難免面對批評,他會根據情用不同心態應對,若批評針對工作,他會坦然接受;但如果是批評其工作態度或做人原則,他會十分不開心,並且必定檢討。

  

   真正挑戰尚未開始

  

   高永文表示,之前負責的工作都是處理危機,例如配方奶粉供應和應對傳染病,真正的挑戰還未開始,「骨灰龕和自願性醫療保障計劃都面對很多爭議,大部分人未了解自願醫保的主要作用,表面上是為了中產或發展私家醫院,若公立醫院體系單打獨鬥,面對社會對醫療的無限需求,終有一天會崩潰」。他指現時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公立醫院工作量和需求大增,若不處理,到頭來會影響基層獲公營醫療服務的機會,「平衡公私營醫療服務,最終是希望全個社會得益,中產人士有能力透過私人醫保享用私家醫療服務,基層到公立醫院便有望更快得到服務」。

  

   文:校記 李結茹、袁嘉欣、許曉琳

  

   圖:李紹昌、傳媒teen使 梁婉雯

  

   文字整理:何美珊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