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程玉然(梁式芝書院,中六) 編號:180096
自中學畢業後一直任職編導的導演高志森,多年來製作過多部為人熟悉的電影和舞台劇。究竟是什麼推動他一直努力不懈地創作?他對舞台劇發展又有什麼看法?
從事創作已有30多年,高志森坦言初入行時也遇過毫無頭緒的時候,已故才子黃霑曾對他說:「創作是元素的重新組合」,靈感來自生活的每一個小節,連其他同行的作品也是靈感來源之一。所以他每天都會看新聞報道,貼緊社會步伐。
去看同行的作品,不僅能吸收創作靈感,更可觀察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身為春天舞台製作公司的創辦人,高志森出品時會以三大元素來考量——文化、藝術和娛樂。文化方面,高志森要求作品能表達信息;藝術則是指各種創新的舞台表達形式;而作品亦要能娛樂觀眾。他很注重作品能否吸引觀眾,作品若不能吸引觀眾,再高的藝術造詣也只是曲高和寡。作品和觀眾的品味相近,才能吸引觀眾前來欣賞,接觸藝術。高志森更認為理想作品的藝術定位應比觀眾的接受點高一些,才能帶領觀眾提升層次。
愛拍喜劇娛人娛己
說起商業和娛樂性,高志森執導的作品大多充滿娛樂,如《家有囍事》、《富貴逼人》等。他喜歡娛人娛己,特別喜歡拍喜劇,「就像向人灑香水一樣,對方的快樂,自己也會感染到」。他更希望作品能反映社會現實,帶出一些信息,就如他編導的作品《雞同鴨講》,寫出了當時食肆衛生差劣和黑市勞工的生活情。
《南海十三郎》最深刻
在眾多電影作品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海十三郎》,電影改編自粵曲編劇家江譽鏐的一生。高志森認為它是一個講述人生的故事,能帶給觀眾很多反思的空間。年紀漸長,看過許多人生百態,高志森的創作路向也改變了不少。現在他的作品不只惹人發笑,還會加入感人部分,帶出正面信息。
不論是電影還是舞台劇,香港一直是高志森的舞台。對於香港未來的舞台劇發展,他顯得十分樂觀,「和90年代比較,舞台劇製作由每年50到60部增長至現時每年200多部,很多製作團體無需依賴政府補助,能靠票房獨立生存」。除了觀眾支持,舞台劇的製作成本較低,而且不似電影、電視,舞台製作不會受到審查,這些因素均令香港的舞台劇日漸蓬勃,百花齊放。
而對於想加入舞台製作的年輕人,高志森勉勵有意入行者要有「真才實學」,最好要有正統戲劇訓練,「有天分和氣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