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真相 緊守求真原則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份屬師徒的中大新傳學院李少南院長(右一)與校友張寶華(右二)聚首一堂,齊齊分享如何達至「專業求真」的心得。

真實≠真相 緊守求真原則

今屆校記主題是「專業求真」,為令校記具體掌握這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迎新營請來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少南、教授梁偉賢,以及剛獲頒「中大新聞獎」的有線電視首席記者蘇啟智、高級記者張寶華現身說法,理論與實踐並重,講解求真的不二法門。

  寧遲莫錯

  「快、準、真」這三字真言正是梁偉賢教授為「求真」所下的清晰註腳,其中以「真」最為重要。他以去年傳媒提早發布歌手羅文死訊的錯誤,說明「快」固然重要,但若不作核實,錯報消息,對社會、受訪者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故應緊守「寧遲莫錯」的原則。

  多角度查證

  報道「快而準」之餘,還要達到「準而真」。李少南認為,記者不能只報道事實,還要加以闡釋、深層探究,接納及尊重不同的意見,並從多角度查證消息來源,抱「if in doubt, check it out」(若懷疑,便求證)的求真態度。梁教授補充,「無論是黑暗,還是光明,也應全面地將事實及周遭環境烘托出來,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耐性+禮貌

   走在前線,被人拒絕、趕截稿死線等都是記者的「家常便飯」,求真過程如此艱辛,唯一的力量來源就是尋求真相的熱誠與執著。張寶華表示,求真需要耐性,儘管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出錯,也不能怠慢,應盡力多番求證。但張提醒,求真當然重要,「但不等於記者可以有對角去撞人」,應注意禮貌及採訪態度。另外,蘇啟智認為揭露真相時,不可嘩眾取寵或隨意侵犯個人私隱,而應以公眾利益為前提,盡量平衡兩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