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袁晴晴(保良局何蔭棠中學,中六)
編號:180224
H5N1、豬鏈球菌、孔雀石綠……以至早前鬧得滿城風雨的三聚氰胺毒奶品等事件,全都令香港人人心惶惶,不但對食品安全信心盡失,部分輿論的矛頭更直指有關當局的主事人。儘管備受指摘,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卻不介意市民的批評,貫徹其「醫生」職責,以根治香港食品安全問題為己任,絕不退縮。
「抱嘗試的心態,從不計較得失,希望個人的經驗能為香港帶來改變。」周一嶽中學時修讀理科,大學時選讀醫科,畢業後順理成章成為外科醫生,更一度投身醫院管理局,負責多間醫院的協調工作。
「喜歡從事管理及協調工作,因為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一連串問題,滿足感頗大。」其後前特首董建華邀請他一同為香港前景施政,展開其為官之路,成為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現為食物及衛生局長)。「為官跟行醫不同,因為我不能像從前般即時知道手術做得是否成功。」他認為,身為局長,很多時未可即時知道成果,需要的是耐性。
然而,周一嶽出任局長以來,食品安全問題接二連三在香港出現,更因此惹來不少民怨。「面對批評要客觀處理,我會擇善而從,否則一笑置之。」周一嶽語氣誠懇,認為輿論及公眾的指摘是必然要承受的壓力。「你們該在電視機上多番看見我站出來跟公眾道歉吧?」談笑風生的周一嶽不禁幽默地自嘲起來,亦不時流露出無奈的表情。「做得不好便一定要認錯,因為我需要為政府負責,而政府做得好與否就是我的責任。」
被問及針對近來香港發生的環境衛生問題有何政策時,他即娓娓道來,指出未來會盡快作環境評估,希望落實中央屠宰,加強農場的生化保安,並在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立非吸煙區等。這些宏圖大計亦能體現出他對香港發展的誠意。
年屆61 愛運動 當義工
「雖然一系列措施能有助香港的發展,但畢竟最重要的還是靠業界的自律。」看來要真正全面提升香港的食品安全、環境衛生,仍有一段漫長的路。
周一嶽亦積極推動傷殘奧運,至今更已超過20年。他說:「從前還是骨科醫生時,眼見不少殘疾人士不肯面對社會,希望有一個渠道讓他們發揮所長、獲讚賞,改變自我。」繁重工作以外,他不忘參與義務工作,親力親為,年屆61歲的周局長的確充滿魄力。
他認為,香港現時醫療服務水準高,最重要是維持這個基礎。他深感其工作意義重大,認為能發揮個人所長,為香港服務有滿足感。「最重要是我可以肯定,這一定會是我一生的最後一份工,因為我找到自己的興趣。」周一嶽說。
(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