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藝術創作無止境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高志森(右)執導多年,大家又可有看過他綵排時的模樣?

推動藝術創作無止境

校記:楊燕芬(藍田聖保祿中學,中六) 編號:180501

  

  

  一般人看來,商業和藝術根本不可混為一談。藝術是高雅的行業,一旦與商業沾上邊就彷彿談不上是藝術。春天舞台創辦人兼導演高志森則認為商業和藝術能相輔相成,大眾應更關注藝術的創作和藝團的生存空間。

  

  

  高志森表示,他的作品注重3元素——文化、藝術和娛樂。文化指的是作品貼近生活,讓觀眾看後有理性的思考,並有所得;藝術則是追求創意,帶出創新的效果;而娛樂便是趣味,為大眾帶來歡笑,「香港是個有言論和創作自由的城市,這令我們更能大膽創作,更輕易地匯聚各地文化」。

  

  

  嘆香港表演場地不足

  

  

  此外,政府亦有資助藝術團體創作,舞台劇劇本不用經過審查,創作自由度十分大;加上每年公演的舞台劇數目由90年代初的50至60齣大幅提升至近年的200多齣,促使更多的藝團能自資經營。「可惜的是,香港缺乏硬件的配套——埸地,中環大會堂和香港文化中心的使用率達百分之百,場地太少令許多表演團體缺乏演出的機會。」舞台劇較少巡迴演出,要觀看就只有親臨當地,因此高志森相信舞台劇能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無奈政治低估了表演藝術的潛力。

  

  

  積極創作迎倒數

  

  

  高志森坦言,自己過住不斷追求表面的成功,黃霑和沈殿霞的相繼離世令他明白自己的人生進入倒數期,「引黃霑的說話:『盡做但放開。』我希望自己能盡力做到最好,竭力推動藝術行業的發展。當然我也希望觀眾能從我的作品得到反思,能在多年後,記得有個傻瓜為藝術出過綿力」。富有幽默感和樂觀的高志森一再強調,面對倒數期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的。

  

  

  投身藝術行業數十年的高志森坦言自己尚有許多不足,「藝術是永無止境的」。他不斷觀摩別人的作品,使他了解「高處未算高」的道理,因此他每刻都在努力。他慶幸自己能將興趣與工作結合,並勉勵年輕人不應要太重「錢途」,應該嘗試發展興趣,有「心」才會努力做好每件事。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