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工作坊「刺激受訪者思考」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陳貝總結17年的記者生活:「每日都要面對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她更勉勵校記:「做記者知識要廣泛,時刻了解身邊發生的事,這樣受訪者才會覺得你專業,最好能做到以問題去刺激受訪者思考。」

採訪工作坊「刺激受訪者思考」

今年校記迎新營的採訪工作坊邀得前《壹週刊》總編輯、現職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陳貝分享。原來她在大學主修地理,新聞只是副修科。副修新聞卻令她覺得新聞很有意思,於是畢業後投身傳媒,一幹17年。由明報記者,到《壹週刊》總編輯,陳貝說:「記者是一份組織自己和表達自己的工作。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篩選資料、分辨真假、再內化知識,最後有條理的表達出來,可考驗一個記者的工夫是否到家。」

  

  17年的記者生涯令陳貝的足遍及世界各地,訪問過的名人不計其數,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及一代賊王葉繼歡等。她曾為查明前警務處長李君夏是否為李嘉誠「打工」,而在他家門外等了4天4夜;另一次她伙拍攝影師到新加坡採訪,卻遇上黑幫,攝影師被打至重傷;到巴拿馬採訪時更被警告不可在唐人街亮出相機。不過陳貝大派定心丸:「香港是一個文明的社會,警方也不會使用過分暴力。」

  

  陳貝總結自己的記者生活:「每日都要面對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她更勉勵校記:「做記者知識要廣泛,時刻了解身邊發生的事,這樣受訪者才會覺得你專業,最好能做到以問題去刺激受訪者思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