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欣 校記編號﹕160610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經濟」和「環保」往往背道而行,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經濟及環保做到雙贏局面絕不容易。近日中環天星碼頭、鐘樓和皇后碼頭成為城中熱門話題,掀起了一片「大眾歷史回憶」的熱潮,說到底,香港人對香港的古蹟文物認識還是不多。
不說不知,香港的戰前古蹟多達8000棟,遍佈港九18區,尤以中西區為古蹟集中地,見證了香港的歷史文化。中西區區議員陳捷貴,身兼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主席,致力保護文物及推廣環保。他認為有文化價值的古蹟都應好好保留,把香港獨有的殖民地統治歷史保存下來。
陳捷貴認為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去保護有價值的古蹟,就要懂得變通。若單把建築物保留下來並沒意思,要保留得有價值,就要「把它變得有價值」。保留建築外貌、改變古蹟用途是最常見的方法,由甘棠第改建成的孫中山博物館便是一個好例子。此舉既可保留建築物的原有味道,又能增加古蹟的實際用途,有利於推廣旅遊業。
至於怎樣保留古蹟,陳捷貴認為還要根據其價值及實際狀,但最後決定權應交給巿民,因為這些都是巿民的財產。保護古蹟非單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市民的責任。要保護歷史文化遺蹟,就要提高市民的保育意識,這樣亦有利於巿區的持續發展。
【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