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唯一的照片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校記正在查詢對光伏板的問題。

人生中唯一的照片

校記:梁芷瑩(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中六)

  

  編號:180588

  

  在尼泊爾,要得到一水一飯都需大費周章。你可曾想過自己輕鬆愜意地閱讀這篇報道時,地球的另一端有孩子為了幫補家計,在礦石場辛勞砸石,求的只是三餐溫飽?身為2009年香港世界宣明會饑饉之星的張敬軒和細So早前遠赴尼泊爾,體驗當地苦。

  

  孩子砸石掙錢 幫補家計

  

  甫坐下,張敬軒便急不及待分享在尼泊爾5天的所見所聞。「我們其中一天去了碎石場,看到一家人在採石。父親負責搬一些大石,母親則負責將大石打碎。孩子不用上學的話就要來到這裏幫忙砸石及搬運碎石塊,工作兩星期才掙到港幣180元。」細So隨即感嘆香港的父母過分溺愛子女,年輕人愈來愈不能捱苦。「我在碎石場看到小朋友可以拿一籃三、四十磅的碎石,但在香港,小朋友只是攜5磅重的書包,父母也會用盡方法代勞。」

  

  訪問期間,校記紛紛拿出相機,令細So憶起在尼泊爾的經歷:「我們隨團有一名同事,他攜有即影即有相機。我們發現這部相機可以打破所有隔膜,即使大家語言不通,只要拿出這部相機,就會變成萬人迷!因為用這相機拍的照片,可能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照片。」細So難忘一次經歷:「有天我們去礦石場找一個15歲的小妹妹,當我們拿起相機為她拍照時,她竟然拒絕,因為她希望保留這個機會,稍後與家人一起合照。」在香港人眼中平常不過的拍照機會,她竟如此珍而重之,「在她心中,最重要的是家人」。

  

  細So直言,此行令他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回來後常反思行程中學到的事,例如珍惜擁有的一切、學會節儉,不浪費食物」。細So希望自己的體驗能使更多人關注當地的問題。「這次饑饉三十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分享當地的情。光靠我們,能助養多少人?幫助多少小朋友?希望能一傳十,十傳百,使更多人去幫這10億人。」張敬軒亦希望藉饑饉三十帶出宣明會的救援方法及宗旨。「宣明會是用一種延續性的援助方法——與其贈予一塊餅乾,倒不如教授弄餅乾的方法,即『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的道理。」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