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除了要為新片《孩子要回家》宣傳外,杜可風還忙拍攝王家衛電影《2046》,雖然工作安排得密麻麻,但仍抽空接受校記訪問。

中國心

校記﹕陳安琪

  編號﹕120213

  學校﹕迦密中學

  玻璃門輕輕推開,氣呼呼地走進燈光昏暗的餐廳的是一名衣著隨意的外國人。「我的朋友都叫我做鬼佬,但你也可以叫我做Chris。」這位害了「皮膚病的中國人」的杜可風笑說。

  身分令他可自由選擇

  擁有一個中國人的名字,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與廣東話,雖然有外國人的相貌,但骨子裏卻是一個中國人。自從30歲開始,他已在台灣及香港發展,直至現在51歲,這個「鬼佬」已視自己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我的身分令我有Freedom(自由)去選擇很多東西。」他認為要融入一個社會,首先要明白箇中文化,然後一同生活及參與,但偶然也要向後退一步,抽身去看當中的人和事。

  「Balance people和loneliness都好重要,正如你有時會返屋企食飯,有時會出街食。」他以功夫電影為例,打架的鏡頭必須與感情戲互取平衡,這套電影才會好看。杜可風亦強調一個人的重要性,他喜歡一個人時的平靜,獨處的空間是他的靈感泉源。

  另一方面,與其他人交流對他來說也相當重要。「電影裏不同工作人員給我的input(啟發)最大,是最佳的energy(能量)﹗」

  喜歡畫面帶來的力量

  杜可風有電影作品,也有攝影作品,到底他較愛哪一樣﹖「我喜歡movement(動作)帶來的energy。」他喜愛拍攝電影,感受有節奏的動作釋放的能量。「電影最重要的是heart(有心),要相信自己的experience(經驗)同personality,唔可以impose(強迫接納)其他人的想法。」他說。

  杜可風的電影得到外界的讚賞,只是他並不覺得這是成功。「如果覺得自己是成功,又怎會繼續﹖最重要是對自己的understanding(了解),比成功更大。Next film is the best film(下一齣才是最好的電影)。」這是杜可風一直堅持的信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