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Figure王」之稱的多媒體創作人Eric So視玩具如生命,從儲人形公仔到自己一手一腳設計,漸漸打響名堂。適逢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現正舉行,Eric So將商場變成足球場,展出自己創作的公仔之外,也跟校記大談其創作理念。
「玩具是我的生命」
「玩具是我的生命。」因為Eric So製作了李小龍人形公仔,作品更於美國、日本等地展出,故他被不少人誤會是「整公仔」的人,「其實我是做創作,以前從事廣告行業,又喜歡繪畫,所以替人畫插圖、分鏡劇本」。到後來因為他喜歡儲公仔,但覺得從玩具店買來的玩具一式一樣,於是他從雕泥、倒模等工序開始,自行製作公仔。「我當時想,為何香港沒有屬於自己的超級英雄?我唯一想到的是李小龍。完成後感覺很好玩,想和大家分享。(作品)帶到外國後迴響很好,還有日本公司主動說要幫我製作(手辦模型)」。
創作不需討好所有人
談到在香港從事創意工業,Eric So說:「如果用純藝術角度去做這件事,就不會談維生,是以興趣為前提。不過,創作包括很多範疇,商業創作可以維生,例如廣告、接計劃、自己設計產品等」。他指想加入創意工業的年輕人須具備三個條件,包括有進取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和勤奮,「別人常說李小龍是神話,神話是神造的,但李小龍作為一個人,也可以有如此成就,就是因為他進取、思想開放、勤奮,使其功夫、電影和哲學不斷進步。只要肯做和堅持,一定可以做到的」。對Eric So來說,創作最大的滿足感,在於能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實物,且得到別人認同和可幫助別人,他認為創作者不需要亦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如果可以幫到一個人,也算是成功。令一個人享受其中,也算是額外獎賞」。
Eric So因玩具開始其創作人形公仔之路,他也想藉玩具啟發和激起人們的創作力。如他在本屆世界盃賽事舉行期間,與商場合作舉行「PopCorn×Eric So Cup Dolly潮藝足球場藝術展」,將商場變成足球場,展出10個球星造型的「Cup Dolly」,「其實這個角色(Cup Dolly)在幾年前已經出現,由幾個杯組合而成,杯有不同顏色,眼、耳、口、鼻是貼紙,用家可以自己重新組合公仔的外貌和服飾,創作屬於自己的團隊」。他表示自己創作了基本材料,用家才是「廚師」,把製成品「煮」好。
金句海報 鼓勵他人
「我不甘心只展出公仔,希望到來參觀的人知道我會繪畫」,展覽除展出Cup Dolly,還有4幅由Eric So繪製、印有鼓勵字句的巨型油畫海報作背景,字句代表運動員心中的鼓勵說話,「這次展覽主題跟足球有關,運動員牽涉體育精神、自我紀律、傷痛和艱苦訓練等經歷。每個運動員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精神哲學,亦有自己的座右銘」。他期望市民看展覽時不止跟公仔合照,也留意一下他想帶出的信息:運動除了訓練體能,還訓練看事物的態度。
Eric So檔案
多媒體創作人Eric So在設計學校畢業後,1996年舉辦首個繪畫展覽,其後一直從事不同媒介的創作,如繪畫、雕刻、搪膠公仔、時裝設計等。Eric So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是人形公仔「李小龍之藝術」,該系列作品在1998年推出後深受外國設計界歡迎,並在國際打響名堂,作品更曾於紐約、日本等地巡迴展出。
星之寄語
勉勵校記:要進取、開放和勤奮
「無論你們(校記)將來想做什麼職業,都必須緊記三大條件:有進取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和勤奮,不管你將來去派報紙、煮雲吞麵都好,這三大條件都適用,也是做人條件。人好做什麼都好,人見人愛;人不好,就算你多能幹,人家連門口都不會讓你進。所以你們此刻應做好自己,努力念書,多理解及觀察身邊事物,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得着什麼時候有用。校記發問的問題和專業記者差不多,有些人問得較多,有些人較少,但其實無所謂,最重要是你們聽了我的說話,吸收了再寫出來,吸收和記錄是不同的。」
校記感想
張文迪(獅子會中學,中五)
「因為我有讀視覺藝術,對設計方面有認識,所以發問較多。Eric So和其他藝術家一樣,有自己的創作理念,設計時注重自己的興趣。」
劉芷晴(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中五)
「這次訪問的困難在於我不太熟悉受訪者的背景資料,要即場思考問題更添難度,希望下次能訪問自己較熟悉的人物,或多蒐集資料。」
文曦浚(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中五)
「這次訪問創作人,感覺跟之前參加過的『星之約會』很不同。之前訪問的都以政治人物為主,而我對Eric So及創意工業認識不多,所以發問時有困難。我本身讀文學,也常常要創作,訪問對我的創作有啟發。」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王琦琦、文曦浚、劉芷晴
圖:胡景禧
文字整理:何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