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姓名﹕何昭霞
校記編號﹕140193
學校名稱﹕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教育學院
「電影不是藝術,只是擁有藝術成分的商品。」說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縱橫電影界多年的大導演爾冬陞。
身兼編劇和導演,爾冬陞不諱言打從構思劇本開始,最先考慮的便是觀眾反應,「這是我用來謀生的工作,當然要計算好損失程度等等才去做」。話雖如此,他也知道要迎合所有觀眾的口味是不可能的事,「我當然希望盡力吸引更多觀眾,但要討好全世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創作時我會先迎合自己的口味」。那麼,在創作過程裏,他最喜歡的元素又是什麼呢﹖這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
「我17歲開始當演員,還常常要穿古裝。那時候可以說是和現實生活完全脫節,就因為這樣,我很喜歡街坊的感覺。在創作的過程中,蒐集資料時便讓我感受到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且每個人的社會體驗都可以擴闊我的視野。」從幕前轉投幕後,爾冬陞說﹕「或許導演和編劇的酬勞比較少,但始終擔任幕後的滿足感是比較大的。演員是被動的,或者可以說,電影是不屬於演員的。」
港電影業制度不合時宜
可是,在享受那份滿足感的同時,其實也遇到不少困難。「成功的電影往往是『爆冷』,無從估計。偏偏投資者就只會追潮流,看數據。」爾冬陞直言香港電影界有不少問題,「香港的電影界其實並不團結,始終每間公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可以的話,有哪間公司不想獨市經營呢﹖而且現在香港電影業的制度,是在香港電影全盛時期訂立的,今天已經不合時宜」。
市道低迷,想必壓力不小,爾導演平時喜歡做什麼減壓呢﹖「我以前喜歡賽車,近來喜歡潛水,可以讓我看看另一個世界。」那麼,現在有什麼夢想希望實現呢﹖「夢想是一定實現不完的,但可以的話,我希望接觸多些事物。」爾續說﹕「要休息,總之讓我脫離日常的圈子就行了。」(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