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地基好比劇本」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周嘉韻

「建築地基好比劇本」

校記姓名:陳東成(170073) 學校:廠商會蔡章閣中學

  

  為什麼需要學習語言?胡恩威認為,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香港教育的失敗,就是忽略了教育學生發掘文化的自覺性。「學生學中、英文全為了考試,學習語言變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工具。」他認為正是這種風氣,港人對社會、文化愈來愈冷感。

  

  胡恩威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現為香港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的節目及創作總監。從舞台導演及空間設計,到擔任《E+E》雜誌的編輯,其多才多藝令他成為獨當一面的評論員。他笑說:「建築和舞台是相似的藝術,建築地基好比劇本。」他的表演都輕易令人產生共鳴。

  

  胡恩威對香港人的生活模式亦有一番見解:「香港如果沒有金融風暴,人人贏股票,你猜還會不會有人爭取普選?香港實在太重經濟的發展了!」他認為香港的一切都是以速度為主,因此很多人忽略對美學的追求,只要求實用,慢慢形成一種以量為本的風氣。

  

  藝術工作者都需要靈感創作,胡恩威從容回答他的靈感來源:「你有好奇心,自然就有靈感。」從他回應問題時候的表現,不難發現只要是涉及文化的議題,不管是建築、教育、政制及藝術,他都會滔滔論述他的個人見解,也許這正是他將藝術、生活、文化互相共融的表現。

  

  由胡恩威編導的政治諷刺劇《東宮西宮》,今年初演出了第六集的《七彩包青天》。令觀眾感動的影像、音樂和文字,仍舊在舞台一一呈現。但更值得留意的是,胡恩威編導的動機──讓觀眾了解政治、認識香港的發展。《七》的場刊記錄了他的話,其中一句:「兩眼在痛」。究竟是如他本人所說,因發炎而痛,還是對香港的文化、政治前景看不清而痛?相信答案就在胡恩威的戲劇和著作裏。

  

  【文章經編輯刪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