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採訪 內外兼修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兩會採訪 內外兼修

文.陳子凌

 過去10年,3月初的香港對我而言都很陌生,因為這個時間人在北京,採訪兩會,10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採訪模式已有重大變化。

 還記得前輩說,以前採訪兩會,為了佔用酒店商務中心的傳真機而爭崩頭,要第一時間打長途電話回港報料。慶幸沒經歷這種情况,不過初上北京的兩年,沉甸甸的手提電腦和一張內地電話卡必不可少,那時候我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相片先傳,文次之,原因很簡單,龜速上網也,再者當年為了方便收發電郵,最好就是開一個內地電郵帳戶,千萬別奢望能用Hotmail或Gmail,等一小時都未必load出畫面。

 打電話也是一種耐力戰,特別是當你走在天安門附近,信號總是這麼近又那麼遠,不是突然斷線便是無限迴音,有時還夾雜第三方在說普通話,精神差一點也會以為自己疲勞過度產生幻聽。很記得有一次實在受不了那迴音的煎熬,在電話筒怒吼:「我叫老媽開窗,窗口的窗!不是槍械的槍!你可以隨便聽,但別製造迴音。」說也奇怪,之後信號就變正常了。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以上種種也好像逐漸遠去,現在兩會採訪,一部手機已能應付大多數情况,聊天程式已能迅速傳送照片回香港,電話也很少打了,WeChat便可以。當然,一方面是採訪方式愈發便利,另一方面是採訪限制愈來愈多,此消彼長之下,愈來愈多傳媒逐漸縮減採訪兩會的人手。是的,當會議結束,連人民大會堂都未離開,香港的同事已經透過網上直播看畢全程內容,甚至連領導人打了多少個呵欠都看得比我們清楚時,是否還要繼續派人赴京,就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幾年《明報》派出採訪兩會的記者人數在同行中是首屈一指,單是經濟版便有兩人,人多好辦事固然是好處,但這也只是小事情,最重要是對記者來說,兩會不是指「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而是「會場之內」及「會場之外」。「會場之內」,是一個記者可以近距離接觸內地財金官員、國企領導、知名巨賈的黃金機會;「會場之外」則是一個可以感受內地生活林林總總的難得體驗。要知道,採訪兩會往往要逗留北京一星期甚至更長時間,這對於記者而言,絕對不是那些上市公司什麼都已安排好的考察團可比,因為這一星期的時間中,你是完完全全在體驗衣食住行,體驗社會生活,而生活才是宏觀政策的縮影,才是政府工作報告的源頭。

 因此兩會應該派多少人?就看你目光只在會內,還是內外兼修。

原刊2019年3月27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