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媽媽絮語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記者媽媽絮語

文.羅睿琪

 現今世代,在職媽媽並不罕見,不過身兼媽媽角色的前線記者相信還是不多,畢竟記者的工作條件對親職確是算不上友善,兼任子女主要照顧者的媽媽更是有如蠟燭兩頭燒。

 記者工時一般相當長。雖然我所屬的國際版主要負責新聞編譯,出外勤採訪的機會相對較小,但每天在編輯室裏埋頭譯寫稿件的時間也有10小時,連同上下班通勤,離家在外足有半天,餘下的時間七除八扣,只剩零落的片刻可以陪陪家中兩稚兒。尚在襁褓的小兒子未懂事,還算容易打發,大女兒則正值剛開始上幼稚園兼忙於和弟弟爭寵吃醋的敏感時期,極需要陪伴安撫。每次分身不暇之際看見她的失落眼神,都忍不住自問:如此拚命燃燒,最終落得顧此失彼,到底為了什麼。

 做記者,為的是窮、是愛,還是責任?記者的薪水大多微薄,求三餐溫飽不成問題,要脫貧則絕對是走錯路,要是對做新聞沒有愛恐怕非常難捱。不過發掘新聞事件背後千絲萬縷的求真過程確會令人上癮,以致多少次受挫仍咬牙堅持,樂此不疲。至於責任,每字每句對讀者負責當然是「做好呢份工」的要旨,可是對家人的責任也很重要呀。

 或許我尚未有因公忘私的覺悟才會如此掙扎,但是讓家中乾等的孩子稍稍了解一下媽媽天天早出晚歸去了哪兒「玩」總是好的。某天我陪女兒邊吃早餐邊看新聞時,電視畫面正好有女兒認識的人物出鏡,機會來了。「這是誰呀?」「特朗普!」「對呀,他在跟記者說話。你知道『記者』是什麼嗎?」「不知道呀。」「媽媽我就是個記者哦,記者負責告訴別人世界上發生的大事情,例如……」「例如特朗普和金正恩握握手做好朋友!」女兒準確無誤地描述出電視畫面所示,得意洋洋地笑了。

 呵,乖女兒你不知道的是,記者為了這輕描淡寫的「握握手」,背後花了多少工夫:追蹤各方風聲查證整合,請專家分析如此這般的舉動對未來大局有何影響,思考在經濟政治外交諸如此類的面向有哪些重點值得留意……握手只是幾秒,從預備到報道以至跟進卻可能糾纏數月,耗費的腦細胞更是不計其數。

 這種種努力值得嗎?除了自我感覺良好,讀者的肯定當然是最大回報。為此我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待孩子長大,我們可以一起看報紙,就着世界大小事談天說地,而孩子會覺得記者這份工作有意思,甚至自豪地說:「我的媽媽是記者!」

原刊2019年1月2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