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記者是筍工?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旅遊記者是筍工?

文.蔡永中

 副刊記者跟港聞記者一樣,也有分不同beat(專組),例如飲食、旅遊、電子產品、時裝……而眾多工種之中,不少人都曾跟我說最羨慕旅遊記者,視之為「筍工」。

 我不是專職的旅遊記者,只是早年也有過幾次外地旅遊採訪的機會,但因為多年來跟不同的旅遊記者合作無間,所以也頗為熟悉他們的採訪細節。例如旅遊記者的採訪目的地,近至廣州遠至非洲;平均每月出trip兩次甚至3次,而旅程則短至一兩天,長至一兩星期。

 如果單看工作性質,我同意旅遊記者必是大眾眼中的一份「筍工」,他們有機會親身觀察世界,不少人生必到甚至「死前必遊」的景點,例如北極圈睇北極光、非洲大草原觀動物大遷徙、坐破冰船看冰封海上世界等等,他們都有機會採訪,資深旅遊記者更可能去過不止一次,確是令人又羨又妒。但如果連同工作環境或條件一起衡量,「筍」的程度會打些折扣。

 一心三用 深夜趕稿

 就以坐飛機為例,他們經常要在狹窄的機艙內正襟危坐超過10小時,是「機艙綜合症」高危一族。而當飛機到埗後,很多時休息片刻和吃個「快餐」,採訪工作便馬上開始,事關大部分機構採訪的單位都十分「善用」時間,每天安排採訪5、6個景點是等閒事,我自己便試過在中東某著名博物館的採訪時間只有45分鐘,結果我要在館內來回跑,才勉強完成幾個重點展廳的採訪。

 另外,旅遊記者一般只會自己一人出差,除了記錄資料,還要拍照,近年更要兼拍短片,一心三用的情下,採訪時難免掛萬漏一,「執生」遂成為旅遊記者基本技能。

 再者,他們偶爾也因為「trip駁trip」,即剛回港隔一兩天便再起行,之前行程的採訪內容,便需要在第二個trip期間完成,出現完成一天採訪工作(一般是晚上10時),回到下榻地方後,仍要趕稿至凌晨的情並不罕見。

 綜合以上幾點,旅遊記者必須具備某些過人能耐,這份筍工未必人人「頂得順」。鐵腳馬眼神仙肚,除了適用於港聞記者,用來形容旅遊記者一樣貼切。

                原刊2019年4月25日《明報》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