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爆料 揭統計處問卷造假醜聞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前線爆料 揭統計處問卷造假醜聞

香港的一大優勢是制度可令人安心,政府統計數據客觀可信。然而,2013年1月7日《明報》的頭版偵查報道,披露統計處員工涉嫌長年在問卷調查中弄虛造假醜聞。這宗教人震驚的「調查統計處問卷造假系列報道」,奪得2013年度香港報業公會「最佳獨家新聞報道」亞軍。

一直以來,香港大大小小的政策制訂均依靠統計處數據來分析,若數據本身攙入水分,便不能準確制訂政策,影響深入且嚴重;因此,當收到不滿陋習的統計處職員「爆料」時,《明報》偵查組記者不敢怠慢,就事件前後調查半年之久,訪問了多名統計處的前線統計員,終於揭發統計處員工涉嫌造假事實。

當年1月10日,政府旋即宣布成立「統計數據質素檢定調查小組」,審視統計數據的真確性及現時統計數據質素檢定系統,小組主席為政府統計處長,成員包括現任及前任統計諮詢委員會委員和政府經濟顧問的代表。小組其後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覆核數據不一致比率為2.5%,但當中在統計前「7天內可否隨時工作」的涉造假關鍵問題卻有11.5%不一致率,即11.5%問卷在覆核時,受訪者答了另一答案;另報告沒有調查有統計員訛稱到訪單位是「空屋」、故意不訪問劏房戶等造假指控;小組認為無證據顯示系統性造假,但承認或有統計員沒跟足指引。有議員和學者批評調查報告避重就輕,迴避關鍵指控,未能釋疑。

經過長時間調查採訪,偵查組記者有感而發,於2013年1月10日副刊「世紀」版「編輯室手記」,撰寫「超現實數據」,以下是原文。

超現實數據

文.偵查組記者

 近年,香港變得愈來愈超現實:貧富懸殊、失業問題、劏房「十室九劏」,在一般人眼中早已存在的問題,但在政府數據上卻依舊維持平穩,甚至有改善迹象,其中連運輸及房屋局也奉為劏房指標的「居住在房間、牀位及閣仔住戶」數據,5年來竟大跌四成,按此荒謬的趨勢,難道水深火熱的劏房問題,會在未來5年後自動消失嗎?

 政府施政被批連年失誤,原來有可能與政府一直用大堆造假統計數據做規劃有關。明報記者追查半年,揭發統計處前線統計員,自處方引入作為衡工量值指標的工作記錄表制度(time-log sheet)後,為提升處方眼中的「工作效率」而涉嫌大規模造假,令大批數據嚴重失實,相當數目的失業者、劏房戶、公司薪酬趨勢等,在這種「求快不求準確」的制度下被淹沒。

 單是《明報》率先揭發造假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已關乎推算未來公屋所需建屋量、巴士票價調整,以至訂立貧窮線等民生範疇,可怕的是,下周三公布的施政報告,隨時因引用失實數據而「斷錯症」。

 審計報告於1998年揭發有前線統計員「蛇王」,此後統計處引入工作記錄表,要求統計員申報每分鐘的工作編排,原意是好的,為了加強監督,確保蒐集數據過程具效率,令公帑用得其所。諷刺的是,這種原為「打假」的制度,卻因統計處官僚僵化,意圖全面「統計」工作表現,甚至成為升職的指標,迫使統計員為提高效率,罔顧調查準確度,最終逾半統計員涉開始集體造假,如內部爆料人員謂,「剩下不造假的,都是比較膽小或不求升職的同事」。

 在這種老實工作被責罵,弄虛作假卻步步高陞的扭曲制度下,可幸尚有個別統計員,甘冒秋後算帳的風險,選擇站出來揭發劣行。為了重建統計數據公信力,政府實有必要獨立調查,是其是,非其非,改善監督以至前線採集數據的制度,而非掩耳盜鈴,由統計處自己人查自己人。

 統計處的角色可比軍隊中的情報人員,如果情報失實,如同元帥角色的特首梁振英,依此「流料」行軍佈陣,大好香港,豈有不屢戰屢敗之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