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綺琳專訪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黃綺琳專訪

文.趙穎詩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中三

黃綺琳小姐是香港編劇及填詞人,憑«金都»一劇奪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新晉導演獎。對於電影的靈感,黃綺琳導演在受訪中稱是自小住在金都商場附近,所以想以商場作起點,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有婚姻的壓力,她認為«金都»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和透過劇情去問問自己正在面對的難題。

因為是新晉導演,曾經被很多人不認同、質疑黃綺琳導演的實力,但她表示正是這樣,讓她學會了如何說服別人、令人相信自己的決定,她以以前的經驗以及親身去證明事件。

被問到獲獎是起點還是終點,黃綺琳導演表示這絕對只是一個起點,她認為在這行成功的定義是持續做到自己滿意的作品,將自己的作品能夠面向世界,並覺得自己不夠自信,會慢慢建立安全區、忠於自己的初心,能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和學習將來,亦不會盲目跟隨大眾。

導演會如何平衡電影的娛樂性和嚴肅,她表示這不能太計算,製作人本身就要有幽默感和想象力,而她比起電影的情節會更注重人物之間的情感,由人物出發,達到令觀眾覺得和角色是朋友,自己也有小事化大的性格,會把很細微的事放進電影,«金都»會令大眾看到原來用電影媒介,一切都可以很生活化。

黃綺琳在訪問中以為校記們分享了學生時期的經歷,身邊的同學都有不同的才華,自己卻沒有,但偶然有一次華東發掘了填詞的技巧,便認定了這個興趣,有一次比賽中還簽了公司,最後發現不是一舉能成為填詞人,並且難以為生,進而被磨滅興趣、熱情,改為寫劇本。所以有時不要一股腦做一件事,要找到自己真正享受的處境,過度的熱情有可能令機會流失。

最後黃綺琳導演說道電影像夢一樣幫你實現夢想,能忠實地呈現「我」的角度,儘管有些場景沒有達到最好,也寫自己想寫、覺得最好的,不要非常顧及觀眾的想法,因為你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鼓勵了校記們覺得不行的事物都要直接去面對,然後在開闢另一條新路。

評語:
撰寫人物專訪的報道需要有主線,緊扣主題,附以例子生動地向讀者呈現受訪者的形象。留意到報道大多選取與電影有關的內容,而且談及多個要點,但大多沒有深入解釋,不夠實在。如她偶然發現自己對填詞有興趣,她是如何發現、為什麼這個發現對她影響那麼深、認定興趣後她做了什麼行動令自己可以簽公司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