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3份歐洲報刊的生存之道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3份歐洲報刊的生存之道


《星期日郵報》執行編輯John Wellington介紹該報的營運情况。(郭慶輝攝)

【明報文章】有99年歷史的《紐約每日新聞》上月底宣布,因財政問題需要裁走編採部一半員工。這只是近日的個案,全球新聞業已進入全面調整期,大家關心在黑暗之後能否見到光明。最近和香港新聞界的朋友,在新聞教育基金安排下,獲香港賽馬會財政支持,走訪了一些歐洲新聞機構。以下主要談及其中3家不同性質的報刊,它們的營運情况較佳,其經驗值得介紹。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是走大眾化路線的傳統收費報,現時每日銷量低於100萬份,但20年前高峰期曾達280萬份。它着力連繫讀者,經常在報上刊出印花,並和很多公司合作,讓讀者可透過儲分在這些公司以優惠價購買物品。其主編表示,有時報紙銷量上升,不是因為有重大新聞,而是由於有優惠推出。

大眾化報紙投讀者所好 努力開拓市場

該報社在周一至六發行《每日郵報》,周日則出版《星期日郵報》,兩份報紙各自有編採隊伍。近年很多報紙因節省人手而採用融合方式運作,該報卻沿用較「奢侈」的兩個獨立團隊方式。原因是高層管理人員都曾經是記者,希望提供足夠資源以保持報紙質素,加上該報多年來都有盈利,所以大老闆也沒有異議。兩報生產自己的內容,獨立運作可令員工更專心服務目標讀者,而《星期日郵報》的員工也不願意被合併到《每日郵報》。唯一合併了的是體育版,因為體育新聞主要集中於周末,兩報一起處理較為合理。

近年該報積極擴展海外市場,在美國、澳洲、中國、印度等地都有業務。全球運作可開拓新商機,不同地方的內容又可互換。該報在美國頗受歡迎,在不同地方均有據點,大部分內容均為本土資訊。

傳統大眾化報紙要逆勢繼續生存,依靠吸引的內容,甚至投讀者所好,和讀者建立密切關係;同時要努力開拓市場,配合全球化步伐,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20分鐘》(20 minutes)是法國的一份免費報紙,以流動為主題,讀者對象是較年輕的城市通勤上班族,使用流動的鐵路交通網絡來發行,令讀者可在20分鐘乘車時閱讀該報。該報創立於2002年,10年前它已經積極走向網上。現時它在法國報紙的所有平台讀者人數排名第三,逼近前兩位的傳統收費大報《費加羅報》和《世界報》。該報每月讀者人數有2230萬,當中純網上讀者佔53%,純印刷讀者25%,兩者均有的佔22%。

免費報進軍網上 有新新聞操作方法

《20分鐘》希望吸納讀者參與,形成一些小型的讀者互動群體。他們利用手機每周進行數次讀者調查,也設有臉書(facebook)群組,採納讀者意見,用於編採策劃當中。

該報創立不少新猷,例如採用正方形的相片,以方便在社交平台中發放。每日在網上和臉書發放多段影片,這些影片由專門攝影隊負責拍攝。它深耕細作處理每日的新聞,例如採訪主要新聞時,將時間分為3個階段:新聞發生的一刻是「熱」階段,接着是跟進報道的「暖」階段,最後是深入報道和分析的「冷」階段,由不同數目的人員負責處理。

免費報不能只靠不收費用和有效率的發行網絡,同時還要進軍網上,加強與讀者互動,並在新聞操作上有新的做法,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一席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全球著名的財經周刊,每周印刷量超過100萬份。現時它主要依靠訂閱收入,近年其廣告收益稍有下降,廣告只佔總收入約三至四成。讀者願意付費訂閱《經濟學人》,是因它能為他們過濾和濃縮資訊,有助讀者節省時間並感覺勝人一籌。

該刊的平台以數碼優先,現時網上用戶有3000萬,其中50萬是付費訂戶。透過免費App可以每天發放文章,方便接近讀者,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習慣。在他們的訂戶中,有一半同時選取印刷版和網上版,另外四分之一只要網上版,其餘四分之一只訂印刷版。

財經雜誌開拓新平台 提供新服務

它在每周五推出收聽版,讓訂戶下載,他們可以在坐車時收聽。此舉並非想增加收入,目的在於保留讀者。他們做免費的podcast,同時有廣告收入以支付製作成本。他們也製作錄影節目,而高質素的錄影內容可吸引廣告贊助商,但主要目的仍是推廣自家品牌。他們除了每周出版雜誌外,每天在網上也推出一些精品資訊,就如espresso咖啡,每篇只有50字,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共有3個版本。

全球性的財經雜誌一向有其市場優勢,但它們也要開拓新的發放平台,利用不同方式向讀者提供新服務,成功地將傳統媒體變身轉型,在網絡世界和其他媒介競爭受眾時間和關注。

上述報刊的一些新做法,包括網上優先、走向全球、和讀者互動、內部不同團隊配合運作、增加平台和形式等。我們在訪歐行程中,也發現其他報紙有一些有用經驗:例如《世界報》要努力為讀者增值,以挽留原有讀者,特別是走中產路線的報紙;如《泰晤士報》在努力了解讀者及其需要,它們要讓讀者知道新聞的背景和有更多分析,好像《費加羅報》和《衛報》提供詳盡深入資訊(long read)和獨家內容。

還有是盡量發揮報紙的品牌和公信力,提供優質可靠的資訊如酒店評價等。《每日電訊報》每日發行不同的版本,在不同時間推出,增加其時效性。我們發覺,有些傳統印刷版逐漸由一個特別小團隊負責,網上版已經成為報社內的主流部門。

以上這些做法,對其他地方的媒體應有一定啟示,傳媒經營者可因應各自的條件和情况,嘗試在轉型過程中找到一些新出路。大家可就上述主要方向作具體分析,甚或制訂「轉型指標/數」,以便於實際規劃。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