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香港新聞博覽館的緣起和籌備 -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蘇鑰機:香港新聞博覽館的緣起和籌備


蘇鑰機:博覽館的願景是要「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成為卓越的新聞博覽館」。(作者提供)

蘇鑰機:展覽內容有財經、體育、娛樂、賽馬等專門內容。(作者提供)

【明報文章】香港新聞博覽館經過10年的醞釀籌備,剛於今年12月5日開幕,過程中面對不少困難挑戰,同時獲得各方人士的支持鼓勵,很多地方都值得一記。

這個博覽館可說是新聞教育基金的「兒子」。該基金每兩年一次組織業內人士到歐、美訪問,首次是2008年訪問美國,大家在拜訪各大新聞機構之外,也參觀了華盛頓的新聞博物館(Newseum)。當時它剛完成重建,耗資4.5億美元,樓高7層,面積達數十萬平方呎,以電子、報章及互動等方式展示新聞的發展歷史和內容。

訪問團團長陳早標在參觀途中,和筆者談到美國這個創舉,他提出是否能夠在香港成立類似的博物館,以彰顯香港新聞界對本地發展所起的作用。筆者很贊同這個想法,但覺得困難很多。至今10年後回看,原來只要大家努力嘗試,夢想有時可以成真。

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 面對挑戰

2011年底,政府推出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涉及的建築物包括位於中環的必列啫士街街市。這個街市的前身是公理會佈道所,年輕的孫中山先生來港求學,就讀於附近歌賦街的中央書院,寄住在佈道所,並接受洗禮。孫中山先生在中央書院的登記紀錄中,留下必列者士街2號為他在香港的唯一住址。新聞教育基金於是決定申辦,要把街市活化為香港的新聞博覽館,最終遴選委員會在15個競投標書當中,選中了新聞博覽館這項計劃。

從19世紀開始,必列啫士街街市一帶是香港報業的發祥地,早期創辦的報館都設在這裏。街市附近的城皇街、歌賦街和永利街,曾有多家印刷公司和相關行業在此經營,所以俗稱印刷街。其間的報紙和報人逸事,至今流傳,反映了香港報業的早期歷史。

必列啫士街街市於1953年落成,建築物展現當時流行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街市服務坊眾多年,到2013年關閉。籌建博覽館的首要工作,是要先把這座街市活化。建築師團隊因應昔日街市的面貌和特色,提出活化設計理念,特別是要面對各項挑戰,以保存街市建築物的特色和意義。街市具「包浩斯」建築特色的外牆,及街市內的家禽屠宰房、大樓梯、上海批盪獲保留下來。博覽館利用地下一個開放式攤檔,介紹街市的活化過程,讓大家參觀展覽的同時,也可欣賞這座街市的建築特色,了解多年來的滄桑變化。

看新聞業演變 看傳媒製作和表達

同時進行的是展覽內容與活動構思。從內容大家可看到新聞業的演變、傳媒製作過程和表達方式等。報紙最貼近生活和歷史,電台新聞快而準,電視新聞畫面吸引觀眾,新媒體改變了市民的閱覽習慣。展覽內容包括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口述歷史,以新聞採編的奇聞趣事擴大觀眾對新聞業的認識。展覽內容還有新聞體驗和相關遊戲,當年新聞大事回顧,財經、體育、娛樂、賽馬等專門內容,以及一些專題展覽。觀眾還可以看到新聞大事年表、新聞圖片和金句、必列啫士街街市歷史、孫中山先生事迹等。有關具體的內容,日後將另文再作介紹。

籌備過程漫長和充滿挑戰,博覽館在申辦以至組成初期,經歷了向政府申請租用必列者士街的舊街市為館址、裝修工程、準備展品以至準備開館等重要里程碑的考驗。在活化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守政府對這座建築物訂立的特色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為展覽加入不同的現代化設施,要解決的各種問題不少。

例如在狹窄的街市後巷興建一台升降機,以貫通必列者士街和上面的永利街,就碰上嚴峻的技術考驗。最後經過大家多番努力,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在展覽內容方面,因為以前新聞機構多未能有系統地保存資料,以致不少有價值的文字、聲音和視像新聞檔案散失湮沒,難以復尋,實在可惜。

博觀中推進香港新聞業 非定格歷史框架

博覽館的願景是要「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成為卓越的新聞博覽館」,其使命是要「展示香港新聞業的歷史和發展,彰顯新聞資訊自由在香港發展為國際大都會的重要角色,促進公眾認識新聞專業」。博覽館主席陳祖澤解釋,該館名為「博覽館」而不是「博物館」,是希望從博觀中推進香港新聞業繼續前進,而不是把新聞業定格在歷史的框架裏。

博覽館董事李祖澤提出了該館展示內容的方針:「尊重歷史、客觀公正、不帶觀點。」大家要以事實為憑據,用專業的態度,從多角度展示新聞資料,但沒有既定立場和看法,好讓參觀者自行分析判斷。

籌備工作能夠完成,全靠一個共同信念:大家合力為香港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表示,有賴團隊的團結、堅持和努力,方能成事。這個團隊成員多屬義工,成員包括新聞從業者、學者和不同界別的專家,也得到政府和商界等有心人的支持協助。例如政府出資8530萬元用作活化這座建築物,又得到賽馬會慈善基金、各大新聞機構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捐助。博覽館今後的運作需自負盈虧,還要靠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以保證能持續運作。

各界友好對新聞博覽館除了表示支持外,還對它有很多期盼。他們希望博覽館能「成為本港的一座地標」和「香港重要的社會資源」,可以「文以載道丶言皆有據丶片必傳真」。它的任務包括「記錄歷史,見證滄桑;啟迪未來,推進發展」,讓市民「從新聞人的眼,觀世事;從新聞人的耳,聽眾聲」,令「香港市民能辨識新聞的真偽和價值」,「新聞界是民主的報春雞」等。對於這些鼓勵和期許,相信博覽館同人將全力以赴,不負眾望。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亦義務擔任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

[蘇鑰機]

Scroll to Top